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

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圖片來源:stocksnap)

愛心養育的孩子更聰明:鼠媽媽的示範

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事實,證明貧窮會影響童年。這些資料,足以讓很多想要改善弱勢兒童處境的人感到憂心。我們現在知道,童年時期經歷的壓力與逆境所產生的影響,原來真的會進入身體,造成一輩子的傷害。但科學家的研究也帶來好消息:有一種特效藥可以治療童年壓力引起的負面影響,這種藥不是來自藥廠或兒童教育工作者,而是父母。如果父母與其他負責養育孩童的人,能夠與兒童建立起一種親密、充滿照顧的環境,那麼就可以培養出孩子的應變能力,讓他們免於成長初期惡劣環境的影響。這個說法雖然一方面給人帶來一絲暖意,一方面又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這個說法的基礎卻是來自冷硬的、硬梆梆的科學知識。神經科學家說,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優良教養,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或心理,也會在生物化學的層面對孩子產生影響。

教養與壓力的關聯性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神經科學家麥可‧ 米尼(Michael Meaney)的研究,擴展了我們的知識,讓我們進一步明白「教養與壓力」這兩件事情的相關性。米尼與其他神經科學家一樣, 在實驗室裡養著大量白老鼠。以白老鼠作實驗的原因,是白老鼠與人類的腦部結構相似。米尼的實驗室裡面總有數以百計的白老鼠,關在一個個樹脂玻璃的籠子裡,每個籠子裡通常是一隻鼠媽媽(母鼠)與她的孩子(小鼠)。

舔舐和疏理可消除焦慮

拿老鼠來實驗的科學家們,必須經常檢查小鼠或替牠們量體重。但10 年前米尼教授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看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每當他們檢查完小鼠、放回籠子以後,有些鼠媽媽會匆忙趕過去,花幾分鐘舔舐小鼠、替牠們梳理毛髮。另外也有一些鼠媽媽不理會自己的小鼠。研究人員檢查這些小鼠以後發現,鼠媽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在小鼠身上會產生明顯的生理效應。每當實驗室助理把小鼠抓出來檢查的時候,小鼠會感到很焦慮,體內激生大量荷爾蒙,而鼠媽媽舔舐和梳理的動作則可以消除小鼠的焦慮,使荷爾蒙消退。

米尼和他的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很感興趣,想知道更多舔舐和梳理的行為如何運作,以及這些行為會達到什麼效果。因此,這些研究者開始貼著樹脂玻璃,不分日夜長時間觀察老鼠。仔細觀察了幾個星期後,又有了另一個發現:每隻鼠媽媽的舔舐與梳理模式都不一樣,而且不管小鼠有沒有被研究人員從籠子中抓出來檢查,都不會影響舔舐與梳理模式。接著,米尼團隊以一群新的鼠媽媽進行新實驗,實驗目的是量化鼠媽媽的行為模式。他們在這次實驗中完全不檢查小鼠,只是在小鼠剛誕生的前10 天內,仔細觀察鼠籠裡的生活,每小時一次、一天8 次,同時計算鼠媽媽在這10 天中出現的舔舐和梳理行為的次數。10 天後,研究人員將鼠媽媽分為兩組,出現大量舔舐與梳理行為的鼠媽媽稱為「高舔舐組」,舔舐與梳理行為少的鼠媽媽稱為「低舔舐組」。

研究人員想知道,教養行為不同,會造成哪些長期影響。因此,他們在小鼠22 天大的時候,就讓牠們斷奶,與母親分開, 整個青春期就一直與同性別的兄弟或姊妹關在一起。大約100 天後這些小鼠完全成熟時,米尼團隊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測試, 比較「高舔舐組」鼠媽媽的兒女與「低舔舐組」鼠媽媽的兒女的行為模式。

米尼團隊使用的的評量方法是動物行為研究中常用的「開闊地實驗」:將一隻老鼠放進一個大的開放圓形箱子裡5分鐘, 讓牠自由探索。比較緊張的老鼠會靠近箱邊,沿著邊緣繞圈;比較大膽的老鼠則離開箱邊,到箱子各處探索。第二個實驗則是評量老鼠的恐懼程度:將飢餓的老鼠放在一個新籠子中,10 分鐘後再餵食。比較焦慮的老鼠,就像豪華晚宴當中緊張不安的客人一樣,要花更久的時間來克服緊張,然後才會進食,牠們的食量也比那些更鎮靜、更有自信的老鼠來得少。

在這兩個實驗當中,兩組受測老鼠的結果差異相當懸殊。小時候獲得鼠媽媽舔舐和梳理毛髮時間較少的老鼠,深入探索開闊地的平均時間不到5 秒鐘。小時候獲得鼠媽媽舔舐與梳理毛髮時間較多的老鼠,深入探索開闊地的時間平均為35 秒,是另一組的7 倍。而10 分鐘後餵食的實驗結果則顯示,「高舔舐組」鼠媽媽的兒女們平均約在食物入籠後4 分鐘就開始進食,吃完食物的時間為2分多鐘。而「低舔舐組」鼠媽媽的兒女們平均約在食物入籠後9 分多鐘才開始進食,但只吃了幾秒鐘就不吃了。

有安全感,就能更勇敢、更能適應環境

研究人員持續進行了多項實驗,不論哪種實驗的結果都是「高舔舐組」的小鼠們勝出。牠們在迷宮實驗表現更好、更社會化、有更強的好奇心。牠們不容易暴躁、自我控制能力更好。牠們比較健康、活的時間也比較長。米尼和他的研究人員看到實驗結果目瞪口呆。研究人員數十年來從未注意到,原來鼠媽媽舔舐、梳理毛髮這個微不足道的養育方式,竟然可以在小鼠長大之後,在他們的身上造成如此巨大的行為差異。而且,這種養育方式的差異帶來的影響,不單是行為上的,也是生理上的。米尼的研究人員發現「高舔舐組」和「低舔舐組」的小鼠們長大成熟後,腦袋中的壓力—反應機制有著顯著的差異,例如腦部負責調節壓力部位的尺寸大小、形狀以及複雜度,都明顯不同。

米尼想知道,鼠媽媽舔舐與梳理毛髮的頻率多寡,是否只是某種遺傳基因性狀,會從母代遺傳給子代:也許天性緊張的鼠媽媽本來就會生下天性緊張的小鼠,而這些緊張的鼠媽媽剛好比較不喜歡舔舐與梳理小鼠的毛髮。為了驗證這種可能性,米尼與他研究人員進行了「交叉撫養」的實驗:「低舔舐組」的小鼠一出生後就與母親分開,放入「高舔舐組」鼠媽媽的小鼠群中一起成長:「高舔舐組」的小鼠則被放入「低舔舐組」鼠媽媽的小鼠群中。

研究人員發現,不論他們如何組合鼠媽媽與鼠子鼠女,結果都一樣:生母是否有舔舐與梳理毛髮的習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撫養的育母是否有舔舐與梳理毛髮的習慣。從小就在舔舐與梳理行為中得到安全感的小鼠,不論這種行為是生母或育母提供,牠們長大後都會比沒有接受舔舐與梳理毛髮的小鼠更勇敢、大膽、更能適應環境。

以上內容由遠流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