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決斷聖經:一句入魂!

大前研一決斷聖經:一句入魂!
(圖片來源:pixabay)

 

日本商務人士之間,以「麥肯錫(McKinsey)式」、「麥肯錫流」的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解說問題解決手法(problem solving approach)的相關書籍最近大受歡迎。這些書籍的作者當然都來自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然而他們所受的教育,追本溯源,其實是我在四十年前為了適用於日本,而將全球麥肯錫公司所使用的各種分析手法體系化、通用化後的「大前式」、「大前流」思考。當然,其中也融合我一路被培養成科學者的歷程中,所養成的思考方式或最喜愛的希臘式邏輯學方法等。

對於經營諮詢顧問的工作而言,能夠「明確斷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換句話說,除了說「社長,去做吧!」又或是「就這麼做吧!」等,其他任何的建議都沒有意義。然而,日本的某某總研(綜合研究)等單位,總是喜歡用「but……」、「however……」的方式向企業建議:「社長,也可以試著這樣做做看!」或是說:「也可以設想一下這種狀況的發生……」但在這樣提出建言的同時,最後反而容易搞不清楚結論……而這樣的情況真的是所在多有。說起來,這就像是「晴時多雲,下雨機率百分之三十,部分區域陰天常下雨」,這樣曖昧的天氣預報一樣,但即便是天氣預報,如果經營諮詢顧問無法提出「請帶雨傘」,又或者是「不必帶傘」等明確的結論與建言的話,那麼經營者就無法採取行動。

所以針對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我都會刨出根本原因後鎖定目標,提出最有效果的解決對策與實行的問題解決手法,並確實灌輸到麥肯錫的部屬腦中,就這樣一路直到做出成果。要是那個解決對策不正確,又或者是前提條件改變了,那就要立刻重新斟酌考慮,並依需要隨時修正。懷抱確信、採取行動,做出成果,這就是所謂的「經營」。

反觀大部分接受日本教育的人,就像某某總研一樣,過於想要提升精確度,總不擅長「斷言」。那是因為日本的教育是一種「○╳」模式,所以人逐漸恐懼被打╳,也就是怕「失敗」。

例如,我的兒子在國中英語課寫了「My mother is american」,被打了兩個╳。因為american的a不是大寫,而且還沒有打上句點。妻子忿忿不平地對老師抗議說:「身為美國人的我都看得懂,為什麼要打╳呢?」所謂「一葉知秋」,日本的教育就是這樣,只要有些微錯誤就會全被打╳。所以,日本人才會變得像「巴夫洛夫的狗」(Pavlov’s dog)一樣,以條件反射來迴避失敗。

但是,這種人在二十一世紀的商務世界中完全派不上用場。在現今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無論如何就是必須決定想法,比其他人搶先一步往前邁進。所以我才會建議日本的商務人士,要刻意地上司或同事面前「嘗試斷言」,提出自己所認為的問題點。

只要自己不主動改變時間分配,人生就不會改變。因為個人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時間分配。

製作行程表(S=Schedule)、採取行動(A=Action)、確認是否有效果的表現評價(P=Performance)。首先,我希望大家能先實行上述的「大前流SAP」。綜觀自己一個月的行程表,定出毫不費力就能刪除的計畫有哪些,然後採行可用的工作模式。然後,繼續製作下個月的行程。接下來,在行程表中慢慢填上「自己的理想樣貌」(想轉變的形象、想考取的證照、想成為專家的領域等)。

確實地執行這個「大前流SAP」,每半年進行一次完成度的評價後再做修正。只要持之以恆,數年後,你的人生就必然有所轉變。

一旦上司說「A」,
就必須完成「A+B」的工作。

不將A工作做好就會被上司叨念,所以一開始只好埋首於A工作的完成。只是,如果能在進行A工作之餘,再用自己的做法創造出B的工作,並進一步做出成果,如此才能首度彰顯出自我的價值。所謂的「工作」得要靠自己去發現,再以自身獨到的做法慢慢加以改變。

對於業務而言,
今後更重要的反而是「怎麼輸」。

在與其他公司的競爭中落敗,就是「業務」的宿命;無法屢戰屢勝,這就是「業務」這項工作。如果為了「全勝」的目標,跑業務時只知道蠻幹的話,只會讓顧客產生不快與不信的感受,不僅不會再有下一次的會面,對於業務本身而言,也會變成是種時間與勞力的浪費。

業務真正應該重視的是「怎麼輸」。「輸」這件事,反而會強化與顧客之間的關係,還可能促成日後的「贏」。

假設,自家公司產品不符合顧客的使用目的,這種情況就要立即停止推銷,推薦符合顧客需求的其他公司的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最關鍵的要點在於,要讓自己成為接洽的窗口。從顧客的立場看來,不但會覺得你追求的不只是自家公司的利益,還會進一步考量顧客的利益,所以日後這位顧客也可能會再次與你聯繫。這就是「怎麼輸」的萬全方法其中一例。

最要不得的事情,就是去活「他人的人生」。

父母期待的人生、對老公言聽計從的人生、上司期待的理想部屬……諸如此類的「他人的人生」,或許有人會覺得開心就好、得過且過,但是其中卻大有問題。因為,了解眼前一切並非自己人生的「真實瞬間」(The Moment of Truth),總有一天絕對會來臨。屆時就會察覺,自己長久以來的生活都是朝他人期待的人生目標邁進。

那麼,所謂「不是他人期待的人生」、「為自己本身而活的人生」又是什麼樣的人生呢?像我的話,從以前開始就始終讓自己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我只有一個結論。「以後要……」絕對是人生的禁忌句。

如果有「以後要」做的事,那就現在!沒錯,現在立刻去做!這就是我的建議。想做的時候就是最佳時機,根本沒有拖延的理由。現在覺得做起來會開心的事情,老了就不見得會覺得開心了。

現在就去做那些覺得做起來會開心的事情,年老後自然也能培養出樂在其中的方法,年老後也能成為玩樂專家,開心過生活。這就是我的結論,也是生活之道。

我的生活之道還有一個特徵是不要想「可惜」,一路走來總是按下「全數刪除」鍵。在想「可惜」的當下人生就輸了!

要是想著「就這麼做下去,應該就能獲得不錯的地位或收入吧」,從此進入守勢,那麼人生自此就會慢慢喪失更上一層樓的志向。

我以前任職的日立製作所,公司在慰留我的時候就是用這樣的說辭:「好不容易才在MIT(麻省理工大學)拿到博士,成為核子反應爐工程師,在這種時候辭職很可惜呀。」但是我當下的感覺:「我才二十八歲,怎麼可能有什麼事是可惜的呢?就算攻讀核能的九年時間都白費了,也絕對能夠重新來過」。

只是,重新來過是需要決心的。「萬一怎麼樣,再回頭就好啦」,存有這種僥倖心理是不行的。人必須自斷後路,深信自己再也沒有其他生活之道。如果能懷抱這樣的決心,不論是下班後的時間或是週末,都能孜孜不倦地進行自我投資,那麼我想這世界上幾乎沒有無法實現的事情。

以上內容由平安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前研一決斷聖經:一句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