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裂變:iPhone、超跑、無人機,全球經濟與想像力結晶的發展之路

old-newspaper-350376_640

宇宙是由能量、物質、資訊組成,但使宇宙有趣的是資訊。如果少了資訊,宇宙就會是一鍋渾湯。它會缺乏形狀、結構、非週期秩序,以及使宇宙既美麗又複雜的碎形排列。然而,資訊很稀有。它隱藏在區塊中,並一面對抗宇宙永無休止地邁向無序。

本書談論資訊的成長,以及讓資訊得以對抗隨機和成長的機制。這些機制包括讓資訊得以形成的自然過程,以及會促進資訊在社會中加速成長的社會與經濟機制。本書談的是資訊的成長、物理秩序的成長,從原子到經濟。它使我們這個星球獨特、豐富且不均。

本書有不少篇幅會聚焦在我們這個星球和物種上。這是因為從宇宙觀之,我們這個星球是個特殊的地方。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很多地方比地球聚集了更多物質和能量,卻不知道有什麼地方聚
集了更多資訊。在其他多為不毛之地的宇宙中,我們這個星球是資訊存在、成長和隱藏的地方。

但資訊是從何而來?資訊為什麼會聚集在我們這個星球,生命又是如何促進了資訊的成長?使資訊在社會中能持續成長的社會和經濟機制是什麼?促進資訊成長的機制是如何促進全球經濟在社會與經濟上的不均?在接下來的篇幅裡,我們會談到資訊是什麼、來自哪裡,以及為何成長。

資訊在20世紀持續成長,尋求要了解它的學術努力也是一樣。這次啟迪資訊研究的是戰爭的恐怖。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戰的部隊發展出用密碼來通訊的需求。這些密碼激發了去把截獲的訊息解碼的努力,開啟了對資訊的數學研究。譯碼和解碼訊息是太有趣的數學問題,所以並沒有隨著戰事消退而遭到捨棄。

數學家持續把資訊的觀念化為形式,但他們的努力是框架在通訊技術的脈絡下,超越了努力解譯所截獲的訊息。勝出的數學家變得名滿天下,成了全世界第一批資訊理論學家或模控學家。這些先驅包括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瓦倫.韋弗(Warren Weaver)、艾倫.圖靈(Alan Turing)和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

在1950和1960年代,資訊的觀念風靡了科學界。資訊在所有的學術領域受到歡迎,是跨越科學界線的強大概念。資訊既不是微觀,也不是宏觀。它可能是稀疏地刻在泥板上,或是緊密地裝載在一股DNA裡。

生物學家在探索基因如何將遺傳加以譯碼時,擁抱了資訊的觀念。在夏農的研究啟迪下,工程師設計了傳輸器和接收器來使世界連上類比和數位網絡。電腦科學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企圖以心智為榜樣來建立電子思考機。隨著原子的思潮在20世紀淡化,資訊成了每個人手中的新王牌。

資訊的觀念在社會科學中也找到了路,尤其是經濟學。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與夏農同時期,著名主張是價格傳送了商品的供需資訊。這幫忙揭露了史密斯(Adam Smith)「看不見的手」在運作時所需要的資訊。海耶克寫道:「當相關事實的知識在系統中是散布在許多人身上時,價格就能用來協調不同人的個別行動。」

藉由探問資訊是什麼以及它為何會成長,我們要探討的不只是物理秩序的演化,還有經濟秩序的演化。我們將從理解社會與經濟現象的傳統取向往後退一步。相反地,我們將提出的描述試圖把物理、生物、社會和經濟機制整合起來,以幫忙解釋某樣東西的持續成長,而且它並不是物件。這個令人迷戀的東西是物理秩序,或是資訊。它聚集了高度的複雜,我們每次睜開眼睛就會看到,這並不是因為資訊在宇宙中無所不在,而是因為我們是由它而生,它也是由我們而生。

 

本文授權刊登自寶鼎/ 西薩‧希達戈 《資訊裂變:iPhone、超跑、無人機,全球經濟與想像力結晶的發展之路

sd11245資訊裂變:iPhone、超跑、無人機,全球經濟與想像力結晶的發展之路

作者:西薩‧希達戈
出版社:寶鼎

 

圖片來源:ChristopherPl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