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擁抱「例外現象」

sciewsd_0

編按:普立茲獎得主辛達塔.穆克吉,在《重新認識醫學法則》書中提到的醫學法則第二條,我們藉由「正常現象」學習規則,卻是藉由「例外現象」學習定律。

2015年春天的某個早上,我帶領一群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生進行我所謂的「探索例外者的巡房」。我們在尋找傷口癒合狀況不同的人。大部分的病人在動手術之後,切開的傷口會在一個星期內癒合,但是那些傷口沒有癒合的少數人是怎樣呢?

我們一一巡過醫院的病房,想要找術後傷口無法癒合的病患。大部分這樣的病患都在預料之中:手術切口複雜的年長者,或是糖尿病患者,我們已經知道他們的傷口不容易癒合。

但是在找出九個這樣的病人之後,我們到了一位年輕女孩的房間,她腹部動了手術,傷口依然綻開沒有癒合。學生看了都一臉迷惑。這個女孩沒有什麼問題,她的手術切口看起來也和其他數百個完美癒合的沒有什麼不同。

在沉默了許久之後,他們開始發問。其中有一個學生問了她的家族病史:她的親人中是否曾經發生過類似的現象?另一個學生想要抹下一點傷口組織,看看是否受到頑強的微生物感染。我猜想,傷口癒合的正統模型在這裡開始破裂分崩,對老問題的新思考正在誕生。

我們已經花了許多時間,仔細剖析與了解可以稱為「常例」的問題。

這裡的「常例」指的是落在通常範圍的事例:我們收集彙整了大量的正常生理參數:血壓、身高、體重、代謝率等,甚至連疾病的狀況都用到了描述常態的字眼,像是「一般性」糖尿病(average diabetic)、「典型的」(typical)心臟衰竭病例,以及對於癌症化療的「標準」(standard)反應。

但是我們並不太了解讓個人的一些數據落在正常範圍之外的原因。

「常例」讓我們得以創造規則,但是要了解更深層的法則,「例外」扮演著關鍵角色。

有一個標準的公式是:身高(公分)減去100會等於平均體重數值再加上一成(公斤)。

這對大部分的族群來說都是正確的,但是只要找到一個罹患遺傳性侏儒症的人,就能夠知道基因控制了這種身高與體重的關聯,以及突變能夠明顯改變這種關聯。

在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34年出版的著作《科學發現的邏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中,提出了一個區分科學系統與非科學系統的關鍵判斷標準。

波普爾認為,科學系統的基本特徵,並非科學論述是有方法「可以證明為對的」(verifiable),而是有方法能夠「證明為錯的」(falsifiable)。例如每個科學理論都有可能經由證明而說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一個理論或是論述導出的預測結果或是觀察結果,要有方法能夠證明是錯誤的,才能說這個理論或是論述是「科學的」。一個理論沒有辦法衍伸出「可以證明為錯誤的」推測結果,就不是科學理論。

如果醫學要成為真正的科學,我們就要掌握每個能夠證明模型錯誤的機會,這樣才能用新的模型取代舊的模型。

 

本文授權刊登自:我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