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去做你喜愛的事,別只是找份工作

1HOP3LRGJ9
面對求職網站的各種職缺,似乎沒有一項能讓自己嵌合進去,對未來陷入更廣大的迷茫。這種煩惱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想像力與勇氣不夠。

沒想過自己做的事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做、也不熱愛這份職業,只覺得工作是賺錢的手段,如此一來,工作當然不會讓人滿意。

青年失業高漲已經是全球化現象。大約2000年開始,台灣「整體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的差距就逐漸拉大。2013年台灣整體失業率大約4%,但20-24歲的青年卻高達14%。

根據主計處的勞動統計,台灣唯一穩定成長的失業原因是「對原有工作不滿」,20年來成長了3倍,如今在48萬失業人口中,有超過16萬人是因為對工作不滿,占最大比例。

的確,當想找工作的年輕人瀏覽求職網站的各種職缺:業務、行政、技術員、行銷企畫……各種職缺不斷發散在分歧的網頁上,卻似乎沒有一項能讓自己嵌合進去,愈看愈陷入更廣大的迷茫。

困在「想找好工作」的舊框架中,對未來迷茫台灣孩子從小到大都被提醒「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找得到好工作。」

很多人認為增加未來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提升教育程度與專業能力,這當然不能說錯,畢竟專業是一切的基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有時我們對未來的煩惱也許不是根源於能力不足,而是想像力不夠,被困在「好好念書、找好工作」的思維框架裡,反而更看不清未來。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不太協助我們思辨以解決挑戰,而是培養我們去忍受困難:閉上嘴、少惹事、別問為什麼、如果失敗就回去再努力,這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學生念書不是因為對世界有求知慾,只是被迫參加社會架構好的障礙賽─你不必知道為何要闖關,只要努力闖過就會有人說你好厲害。

四十年來,台灣社會對於「就業」的想像圖沒有變過:這是一件需要每天從事8小時、每個月固定領一筆薪水、有老闆管你、需要知識(所以受教育很重要,比如廣告裡爸爸要把買車的錢省下來,給兒子繳學費)的事情,如果沒意外,你可以持續做個二十到二十五年,等它結束之時會有一筆退休金,讓你永遠不必再工作。

你可以預期這份薪水足夠安身立命,因此也有了「生涯規畫」「職涯發展」的概念,告訴你幾歲應該當主管,幾歲當上總經理很厲害,幾歲以前最好存到100萬……

這樣的訓練愈純熟,我們對社會的想像就愈薄弱,所謂的「好工作」被化約成「公司大、薪水高、福利好、社會觀感佳」這些規格條件。在主流的職業想像裡,穿西裝坐辦公室才是正經的選項,至於水電工、演員、農人、運動員、歌手、營建工人、裝潢包商、樂團、電影工作者、攝影師、早餐店老闆……從來不包含在「我的志願」裡面。

然而,社會上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職業,這些廣大的想像才是構成社會的主要成分,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畢業後去必須找個「好工作」,否則就是人生失敗組,你覺得奇不奇怪?

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才是出口

我們過去一直被教導要面對的世界,其實是父母輩所經歷的世界,那個世界即使現在還存在,也撐不到年輕人職涯的結尾,也就是說,讓你站上工作起點的能力,並不能帶你到達職涯的終點。20年來,財星500大企業已經消失一半;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預測,現在受義務教育的孩子,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有60%還沒被發明。你怎麼能認為,拿到一份現在的好工作,未來就肯定是人生勝利組?

進入社會前的迷惘,人人都有,但成功的人生並不是「先知道可以做什麼,再開始行動」,常常只能在反覆試誤中,才更能琢磨出值得走的方向。

與其一輩子困在「人生勝利組」的舊價值觀裡,為什麼不多一點好奇、創新與實驗心,先不擔心成敗,順著心中的熱情去嘗試,勇敢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把它做成一份專屬自己的工作呢?

把工作做到極致、做到令人感動,只有在你真的熱愛工作時才可能。從事熱愛的工作,才會有想達成的目標、有想堅持的底限、有那些「做不到我會很丟臉」的原則,需要赤裸地面對「自己正在幹嘛」「想透過工作成為怎樣的人」等問題,思考出自己的工作哲學。

如果我們總是在問「做哪一行最快年薪百萬?」「進哪個產業才追得上潮流?」覺得賺最多的就是好工作,在只想趕快進入贏者圈、當勝利組、用薪水與職稱衡量職業的社會,認真看待工作這件事,根本是沒效率、不必要的堅持。當工作只不過是賺錢致富的手段,找尋職人精神絕對是搞錯了什麼,交差了事也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罪惡,當然,也別怪別人不尊重你的專業。

你熱愛自己的工作嗎?想從每天的工作中獲得什麼?成為什麼?請多思考這些問題,努力成為發揮熱情、展現專業的工作哲學家,當我們熱愛自己選擇的工作,願意尊重自己的專業,才是贏得別人專業尊重的開始。

 

本文授權刊登自時報出版/ 劉揚銘《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

sdsd1212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

作者:劉揚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stock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