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

couple-1278700_640

拜訪老友有益身心

在銀髮父母的心中,老友這個角色,是子女無法替代的。在他們的心中,有些話不方便對子女說;有些事情即使對子女說了,也未必會被聽懂。

媽媽第一次中風後,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與復健,雖然沒能夠完全恢復行動能力,但好在沒有讓她失去外出的興致。有一段時間,媽媽很熱衷於清晨去公園運動。而且,是很早的時間。即使,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只睡兩、三個小時,她還是堅持五點起床,趕在六點前抵達公園。

冬季很冷,清晨氣溫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來說,絕對不是外出運動的最佳時段。尤其,根據醫學研究報導,清晨五點到上午十點,是一整天當中,銀髮族中風的高風險期間。但無論我怎麼勸,她就是聽不進去。

在電台主持節目,我經常有機會訪問名醫,中西醫對此有一致的見解,銀髮族起床時,最好多在床上賴床,伸展四肢暖身,慢慢起身,不要太快。冬天若要早起運動,最好等到太陽完全升起,大約七、八點之後再外出,以免溫度太低,血管收縮,容易中風。

果不其然,社區鄰居中,有一位生活十分規律的老伯,身材保養得極好,每天五點去晨泳,某天卻猝死在游泳池畔。他看起來身形非常精實,並不是很肥胖那一型的人,可能是膽固醇偏高的緣故,造成心血管功能不健全,無法應付溫度驟然變化而致命。

即使有這樣驚悚的實例,加上我不斷地好言相勸,媽媽還是不聽話,依然堅持要我把鬧鐘訂在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我忍不住脫口而出,說了重話:「您這麼認真,其實不是去練身體,而是去練嘴巴!」講完立刻後悔,因為我的初衷是想勸她,而不是激怒她。

意外的是,她不但沒有大發雷霆,還委屈地跟我訴苦:「一工落落長,冇去開講,日子拍過。」(台語,意思是說:一整天時間很長,若不去跟朋友聊天,很無聊,日子不好打發。)

看似無聊的喋喋不休,既打發時間,也可互相關心鼓勵

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體力不好,清晨起個大早,大老遠去公園,別說是劇烈運動了,連真正舒緩筋骨的時間都不多,有很多時間都是在跟「老」朋友聊天。坐在她身邊旁聽的我,曾經覺得那些對話毫無意義可言,不外乎就是千篇一律的「東家長,西家短」,要不然就是聊做菜節目、八點檔,還會彼此較勁,看誰家兒子、媳婦孝順、會賺錢,哪家的子孫乖巧、會念書……實在都是令人厭煩到頭皮發麻的話題。當我忍不住跟媽媽抱怨,希望她不要加入那些說三道四的話題,她也認真配合了一段時間。看見媽媽在三五好友中,一直保持緘默的樣子,我反而因此自責,很不忍心。

如果瞎扯這些細瑣,就是銀髮老太太們的樂趣,我有什麼資格評論或制止?

難道不談論這些話題,看起來就會比較高尚、比較有氣質嗎?

而我又為什麼要求媽媽為了表現比較高尚、比較有氣質,就剝奪她在和老朋友聊天時的樂趣?

深度的反省後,我終於不再評論也不再限制,任由媽媽去聊天南地北的話題,讓她在清晨的公園裡,因為好人緣而擁有很不錯的人際關係。

清晨公園老人們看似無聊的喋喋不休,往往是他們餘生的精神寄託。很多老朋友的噓寒問暖、介紹媽媽買哪一攤的蔬果魚肉、該如何養生進補,讓她聊得興味盎然,生活變得比較豐富,即使我出差不在家裡,也不會因為只有她和看護在一起,就度日如年。

甚至,這些老朋友對媽媽的忠告與建言,都比我說的話,還多十倍以上的效果。他們彼此關心鼓勵,互相加油打氣,而且對於﹁老﹂這個話題,都不是紙上談兵,反而有著遠比我們這些中年子女更切身的認識與體會,互相交流經驗,獲得心理上支持的力量。

友誼,是一帖多功能的良藥

儘管媽媽在公園交朋友的過程,老朋友之中也會有摩擦、冷戰、和好,甚至會碰到專門挑老人賣藥詐騙的壞人,我都順其自然地看著她去經歷屬於自己的晚年生活,頂多就是從旁略加提醒,避免她受騙上當。

幸好,媽媽身邊沒有提款卡,也沒有信用卡,只有一點點足供零用的現金,就算被騙也不至於傾家蕩產。正因為無所失去,反而顯得友誼無價。

友誼,對因為中風而長年臥病媽媽來說,是一帖多功能的良藥。這是媽媽生病後的第五年,我才發現的。

當時媽媽出現憂鬱症的徵狀,除了費盡唇舌說服她就醫,我也花更多時間陪伴她、嘗試展開為時半天的短期旅行,並且從那時候開始有計劃地陪媽媽去拜訪老友,包括:久未謀面的親戚、闊別多年的中學同學。

爸爸過世之後,我把拜訪老友的範圍,擴及爸爸的親戚和好友。我在她和老友互動的過程中,看到友誼的珍貴──共同回味往事,深刻療癒人心。

剛開始的時候,比較隨機、隨興也隨緣。看哪天有空、想去哪兒,再連絡親友看對方在不在家,避開用餐及午休時間,買好伴手禮就可以出發。

幾次經驗下來,會做比較完整的規劃,依照對方的個性、家裡狀況、關係親疏、地點遠近、見面次數︙︙來做安排。總之,就是希望見面的時候,彼此開心,有話可聊。

老太太的「女人悄悄話」,也可以聊得坦蕩無比

初期,我還會考慮對方是否正向思考,盡量避免拜訪喜歡抱怨、碎碎唸的親友,但後來我也學會摒除自己主觀的執念。

例如,有位老太太快嘴利舌,超會抱怨老公、兒子、媳婦,我坐在旁邊聽了都覺得是疲勞轟炸,媽媽聽了反而感到悲憫同情。雖然彼此際遇不同,未必能有共鳴,卻讓平常愛講話的媽媽,有機會扮演傾聽的角色,又能及時安慰對方,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有時候,我會故意假裝汽車要加油,或說要順路到附近辦點公務,讓兩位銀髮族能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

多年來累積的經驗,我知道這些老太太的「女人的悄悄話」中,有很多陳年往事,有的話題不值一提,有些痛楚不堪一擊,都會撩撥起過往的很多是是非非,但她們總有本事聊得坦蕩無比。甚至對我這個親自開車接送的司機兒子也有褒有貶,有時還會偷偷聽見她們說我的壞話。

我理解這一切都是情緒的抒發,讓她們任性地發發牢騷,對那些被她們評論的對象而言,或許未盡公平,只要能夠讓眼前這兩位生活苦悶到無處宣洩的銀髮女士暢所欲言,也算是功德一件。

長期擔任居家看護,需要安排餘興活動喘息

父親離世前的五年,和我一起分擔照護媽媽的重擔,十分辛苦。所以只要時間許可,輪到我照顧的時候,我都會先開車送他去朋友家打牌。

小時候,我受到媽媽私人情緒的影響,並不喜歡爸爸的這些牌友。因為媽媽總覺得這些牌友,經常呼朋引伴找人打牌,爸爸個性客氣不好推辭,下班去打牌這件事,就和「不照顧家庭」畫上等號,更何況打牌有輸有贏,爸爸若在牌桌上輸錢,豈不就影響了家計?

我從小聽媽媽一路碎唸,直到長大慢慢懂事,才知道爸爸有多少人生的苦悶,需要靠打牌這種「不良」嗜好來消遣排解。

尤其媽媽中風後的那幾年,我更鼓勵爸爸把打牌當作紓壓喘息。長期擔任老伴的居家看護非常辛苦,一定要為他安排一點餘興活動才行。

每次開車載爸爸去牌友家,他就特別高興。我知道,他不只感受到兒子的孝心,也體會到我們父子已經在打牌這件事情上和解。

當他提著我幫他準備的伴手禮,下車步入牌友家,即使我已經啟動引擎,準備駕車離開,似乎都還能聽見門縫裡傳來他和老友相聚的歡樂聲響。

銀髮老友相互陪伴,晚年生活不寂寞

高齡長輩不只需要家人照顧支持,更需要老友的陪伴。在銀髮父母的心中,老友這個角色,是子女無法替代的。在他們的心中,有些話不方便對子女說;有些事情即使對子女說了,也未必會被聽懂。

更何況,現代中年子女每天必須忙碌於自己的工作、生計、婚姻經營、子女教養等,壓力也大到沒有多少耐性可以傾聽家中銀髮父母的心聲,有的甚至講不到幾句話就吵了起來呢。

這一代銀髮長輩所經歷過的大時代,他們和曾經共患難的朋友們,在戰亂中如何艱苦地求生存,晚輩是無法想像及理解的,更別說是感同身受了。有時候他們對自己生老病死的感慨,為了不讓子女擔心或感傷,也只能忍到在老友面前才能一吐為快。

就算他們與朋友聊天之中所發的牢騷、吐的怨言,都只是非常主觀的成見,並不是真正的事實,卻因為覺得「終於有人願意聽我講話」、「終於有人聽懂我講的話」,而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光是這樣,就足以為他們寂寞孤獨的身心,帶來莫大的安慰,進而產生療癒的效果。

老友易凋零,訪友要及時

常聽到一句勉勵子女盡孝道的話:「行孝要及時。」協助年邁的父母拜訪他們的老友,也要及時。

老友在歲月中凋零的速度,即使我們自以為已做好「逝者如斯」的心理準備,還是常有「措手不及」的感嘆。

我在《相依》(時報文化出版)這本書中,分享陪媽媽去台中小旅行時,偶然與老友重逢的溫馨故事,很多讀者都覺得很感動。然而,那一則真實故事,卻在轉瞬之間,從深深的感動變成濃濃的感傷。

之前我陪媽媽搭火車去台中半日遊,在市街上經過一家牙醫診所,儘管市容改變很多,跟我小時候住新社時經常跟她往返台中購物的街道風貌大不相同,她依然十分篤定地推斷:「這裡應該是印刷廠的舊址。」也就是當年爸爸在農林廳種苗繁殖場擔任總務課長工作時的印刷品供應廠商。

為人和善、個性客氣的她,當下一反常態地堅持要我去跟牙醫診所裡正在看診的醫生確認。

接洽幾分鐘後,從樓上蹣跚下來一對九十歲的老夫妻,熱絡地接待我們母子,但聊天內容明顯雞同鴨講,招呼了好長一段時間,在腦海調整好記憶的焦距,找到儲存往事的位置之後,老夫妻才真正想起我們的來歷,繼續訴說著多年前那段美好的往事。

大家年紀都大了,不便打擾太久,稍坐片刻我們就起身辭行,老夫妻堅持要正在忙碌的牙醫師過來一起道別,這時才正式介紹說:「這是我兒子,今年都六十歲了。當年我們把印刷廠收起來,這裡就讓他開診所。」

頓時,伴隨記憶的微風吹來,整座牙醫診所的牆壁,都化為千萬不同字體大小的鉛字,印刷機器運轉的聲響,油墨的味道,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

兩年後,台灣高鐵通車,我和媽媽搭著高鐵重返台中市區,尋址找到牙醫診所的位置,卻已經改裝成賣麵疙瘩的餐飲店。媽媽再度要我詢問麵店老闆,有關牙醫的去處。

我尚未開口,心知不妙。麵店老闆感嘆地答覆:「一年前,不到一個月之內,老夫妻相繼過世,牙醫兒子承受很大的悲傷,住在這裡觸景傷情,決定退休,搬到台北跟女兒住在淡水,房子租給我們開麵店。」

聽聞老朋友逝世,媽媽神情哀戚,是對故友的感傷,也是對生命的感慨。這是中年子女陪同父母探望老友的副作用,隨著年歲增加,可以拜訪的老友人數將愈來愈少,每當獲知又少了一個朋友可以拜訪時,老爸老媽心中就會出現一種類似倖存者的憂慮──他們一個一個走了,是不是也快輪到我了呢?

感懷著友誼的溫馨,敬畏於生命的恐懼,中年子女陪同父母探望老友,心情竟也是如履薄冰。

生時無悔,死後無憾

在爸爸離開的第十二年仲秋,我克服萬難地陪媽媽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旅行,到對岸去探望爸爸的親友。行動不便的媽媽跋涉千里,只為了跟九十幾歲的大伯母見上一面,兩位寡居多年的老婦相擁而泣,日子的難,心中的苦,化為四行淚,盡在不言中。

我和媽媽從廈門回台灣不久,時節才剛進入冬季,就傳來大伯母辭世的消息。媽媽接到電話後,終於懂得我為什麼幾個月前急著安排這趟旅行。

早該知道,歲月不饒人啊!而我們在不饒人的歲月中,又何曾知道真正地寬容過自己。生時無悔,死後無憾。

如果我已然邁入中年的餘生,是為了無悔無憾而努力不休,只要能幫媽媽多做一點什麼,我當然都會盡力。

儘管我知道,不論我多麼全力以赴,一如春蠶吐絲,還是常常會因為沒有幫媽媽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後悔,將來某一天仍然會因為自己已無用武之地而遺憾,這一切的盡心盡力,都不能保證無悔無憾。

幸好,我已經在一路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明白:只要後悔和遺憾可以少一點,就可以放過自己多一些。

陪長輩探訪老友

出門前一定要事先聯繫,除了避免撲空,也可以確認對方是否方便見客,以及約訪的時間。

避開用餐時段,以免對方措手不及,無法預先準備;或是事先就告知不會用餐,只停留多久時間,讓對方知道如何接待。
前往之前,可以依對方的家庭狀況、興趣等,準備適合的伴手禮。

每次拜訪不要停留太久,恰到好處即可,以免時間拖長,雙方都疲倦不堪。

若要安排順道一起聚餐,必須事先問好人數,以及飲食習慣、餐廳偏好;菜色與料理方式,要能體貼長輩的身體狀況與咀嚼方便。並由主動邀約的這一方付帳,不要讓對方破費。

拜訪結束,回到自家時,再以電話互道平安,感謝對方撥冗相會。

老友在歲月中逐漸凋零,若得知老友離世的消息,當長輩感傷時,要理解與安慰。

讓他覺得自己很有用

好好傾聽長輩的意見,進而請教他們的專長,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用,幫助他們很自然地找回自信與自尊,相處就容易很多。

身邊漸漸出現一些邁入中老年之後開始為人長輩的朋友,極有自我意識與瀟灑勇氣,退休時就預先提醒即將成家的子女說:「將來你們結婚生子後,要自己找保母,我絕對不幫你們看小孩!」

然後,他們背起包包呼朋引伴,遊山玩水;或學東學西,把年輕時為了生活打拚而錯過的興趣或專長,慢慢地撿回來。這些自我覺醒時猶未晚的朋友懂得看透人世,把握餘生,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樣。

這個主張之所以不簡單,在於能夠趁早掙脫很多金錢、情感、道義等世俗的枷鎖,無視於同儕或晚輩的眼光,下決心要愛自己、發誓努力要做自己,而不想把時間耗擲在處理婆媳或岳婿關係。

至於含飴弄孫的天倫樂趣,就留在週末或假期,以短短的享受,取代日常的摩擦。他們都認為,這才是明智之舉。

相對於另一類型的中老年長輩朋友,六十出頭剛退休,好不容易存了點老本,不愁沒人奉養,卻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回家享受不到幾天清福,像是被從前的程式自動設定好了要長期處於「忙碌模式」似地,隨即陷入繁瑣的家務和看護中,不但得照顧比自己更年邁老弱的父母,還要幫助子女帶孫輩小孩,充分發揮人生的剩餘價值。

這個決定,若非出於心甘情願,而是被時勢所逼,一定會很不快樂。一邊做就一邊怨,明明是基於好意才為家人付出,結果卻搞得身心俱疲,不是自己陷入憂鬱,健康亮起紅燈,就是家庭失和,甚至眾叛親離。

無論活到多老,都希望自己有用

相對地,如果是出於真心自願,退休後把人生下半場的重心再度調整回家庭,伴隨著銀髮孱弱的父母終老,或是幫子女拉拔小孩,因而覺得自己很有用、餘生過得極有價值,這也是美好的選擇。

觀察上述這類型的人,其中較值得關心的是,若哪天碰到責任已了,比如父母活到八、九十或百歲而先後離世,或是孫子孫女進入青春期,不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心力,生活將會因為驟然失去重心而感到萬分空虛,只剩感嘆。

當中老後的人生走到這個局面,彷彿隨著歲月年輪轉到七十歲,才突然對未來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茫然,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好好活過。

電視裡的保健食品廣告,刻意以誇張的口氣,一語雙關地說:「男人不能說不行!」固然是意在言外地另有所指,但撇開那方面的聯想,僅就自己的存在價值而言,其實並無性別之分,每個人無論活到多老,都希望自己有用。

原來,「一直覺得自己有用」,是讓人生繼續快樂的基本條件。中老年人常有「覺得自己愈來愈沒有用」的隱憂。有的嘴上不承認,實則心中非常擔心;有的是到處找人訴苦、埋怨,卻依然沒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

找回存在的價值,重拾快樂因子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人,都會因為自信心降低而出現以下的言行特徵:整天碎碎唸、愛找晚輩麻煩、即使事情不嚴重也很容易被惹到而動怒發飆、搭車時看到年輕人沒讓位,甚至當場就發了一頓無名火……

說穿了,不過就是氣自己。無奈歲月的老去、體力的消退、情感的疏離;又無力挽回這一切,只好任由自己坐困於逐漸衰老的愁城。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會常常鬧脾氣!

這些不快樂的中老年長輩朋友,正是我們的借鏡。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如何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覺得自己有用」,是最關鍵的快樂因子。只要能夠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可以因為快樂而延年益壽,更有勇氣面對生老病死的種種挑戰。

我生平第一次見識到所謂「退休後的無名怒火」,是在家父留下的一張A4大小的字條裡。

那時,我不到三十歲,退伍後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和父母同住在一幢小公寓裡。房子是我小學六年級從台中搬回台北時,用爸爸的退休金,再加上親友借貸的錢,十分刻苦買下的。已經住了十幾年,逐漸有些老舊,需要整修。

為了改善居住品質,我很甘願地拿出上班多年的積蓄,不但負擔所有開銷,還找來熟識的設計師進行空間規劃,就是想給父母最好的居住品味和生活機能。雖然和設計師的溝通過程漫長,內容鉅細靡遺,來往的書面傳真多達一百頁,但進度還算順利。

沒想到,在施工前夕,父親突然留了一張紙條在我的書桌上:「房子要賣了,不用再裝修。」這十個大大的字,至今仍震撼著我的記憶。

「被聽見」和「被尊重」之間,存在一個很重要的等號

印象中,父親個性溫和敦厚,體貼細心,但因為重聽而沉默寡言,有時候難免會壓抑情緒。趕著要上班的我,請母親代為溝通。

下班後才知道父親生氣的原因是:房子的產權百分之百是他的,但裝修的大部分決定都是我做的。

這段期間雖然溝通多次,我卻沒有完全採納他的意見,也沒有說明無法照著他的意思去執行裝修施工的理由。

父親退休前曾經在農場擔任總務課長,自認為對行政庶務、施工估價很有經驗,我非但沒有求教於他的專長,反而為了效率而獨斷獨行,此舉澈底惹惱了他。後來花了很多時間,以請教代替賠罪,才讓裝修工程順利進行。

舊屋重新裝修完成,父親很滿意,當他的好友來家裡參觀重新裝潢的住處時,露出喜悅與驕傲的神色。

我後來知道,父親最在意的,不是我在裝潢的溝通過程中沒有採納他的意見,而是我沒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充分表達意見與看法。

原來,「被聽見」和「被尊重」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很重要的等號。和長輩相處,只要跟他有關,無論什麼事,都要邀請他充分表達意見與看法,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就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地被尊重。

不過,經常本末倒置的是,我們和長輩溝通時感到畏懼的,並非是「不願意傾聽」,而是怕聽完後無法如其所願,於是乾脆就不去認真傾聽,這自然會讓長輩感到不受尊重。

其實,站在長輩的立場,意見能被聽見固然最重要,若能夠被採納,當然很開心;若實在無法執行,誠懇地說明原委,長輩是一定能體諒的。

尊重是一切溝通與相處最重要的基礎

這次悔悟的經驗,在我後來的作品《傾聽──幸福的心聲》(高寶出版)裡,化為一個分享給讀者重要的觀點:「被聽見,就是代表被尊重。」

小說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第一部長篇作品《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悅知文化出版)中的這句話:「沒能說出口的,往往是最想被聽見的話。」打動很多人內心深處想要被了解、被尊重的渴望。

在英國出版界被稱為最會說故事的心理分析師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Grosz),短篇小說作品授權來台灣出版,書名也被翻譯為《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The Examined Life ,圓神出版)。

可見尊重是一切溝通與相處最重要的基礎。尤其和長輩相處的時候,若能好好傾聽他們的意見,進而請教他們的專長,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用,幫助他們很自然地找回自信與自尊,相處就會容易許多。

多向長輩請教他的興趣與專長

就在我們將小公寓重新裝修了幾年之後,母親突然腦幹出血中風,因為重度昏迷而被留置在加護病房,觀察與治療了滿長的時間,才度過危險期,移到普通病房持續接受醫療照護,之後出院開始進入漫長的復健期。

母親年輕的時候是個洋裁師,設計眼光好、縫製手藝巧,顧客絡繹不絕。在那樣的年代,女性可以靠自己的技藝獨立賺錢,像現代SOHO族一樣不看老闆臉色,就能賺錢貼補家用,在經濟與能力上,自然讓她成為充滿自信的女人。

中風的打擊,不只完全挫敗她的職場能力,連她最擅長的美食烹飪技術,都被迫放棄,加上復健的進度非常緩慢,我們又經常給她錯誤觀念,自以為是好意地引導她說:

「您只要好好吃藥,就會好起來!」
「您只要好好復健,就會好起來!」

兩、三年之後,她發現並沒有如預期中的「好起來」,所有的努力,只不過是延緩惡化,並不是真正的痊癒,她為此陷入灰心喪志的低潮期,可能又加上中風後影響了腦部變化,母親罹患了憂鬱症。

初期母親不願意就醫,出於錯誤的刻板印象,覺得到「精神科」就診,會被當成「神經病」。我曾自行託朋友幫忙購買「百憂解」,謊稱是旅居美國開業醫師姨丈寄給她的藥品,幾個月後,經過我的連哄帶騙,略施小技,她才願意讓我陪她就診。

經過醫師正式處方的服藥,母親的憂鬱症狀已經有所改善,但依然無法痊癒。在治療過程中,我發現母親的自尊感非常低落,自信心已近瓦解。

為了幫助她重獲自尊、重建自信,也為了幫助我自己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我研議出新的解決方案:邀請母親教我做菜。

她只需動口,不必動手,母子分工合作,在小小的廚房裡,透過自家烹飪的美食,療癒彼此心理的創傷。

多向長輩請教他的興趣與專長,讓他在經驗傳承中,自然而然地重獲自尊與自信,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刻意找機會在親友面前,誇獎長輩過去的強項,也能讓他多開心好幾天。

每一位長輩的存在,都是晚輩的福分

非常關注銀髮趨勢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是我主持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的固定來賓,我們曾經對「未來高齡社區」這個主題進行專題企劃討論,為「老有所用」描繪美好的遠景。他的構想之一是:邀請老人替兒童或青少年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藉以傳承經驗、分享智慧。長輩能在敘述故事中,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年輕世代既給予掌聲鼓勵,也能在學習典範或記取教訓中獲益。

雖然有句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我認為照顧長輩可以反其道而行,多讓他們聊聊年輕時代覺得開心或光榮的事。今昔對照後,補上這一句:「您看看從前經歷這麼多辛苦的過程,現在就該放下煩惱,好好享福。」將十分受用。

有時候,我媽還是會鍥而不捨、以自怨自嘆的語氣窮追猛打地說:「沒路用啦,我已經沒路用了。」

我會再打一劑強心針,真心地說:「怎麼會沒路用呢?至少,你還能陪著我啊。」這絕不是阿諛諂媚的話,人過半百還有母親可以侍奉,真是人生一大幸福,我很珍惜呢!

每一位長輩的存在,都是晚輩的福分;每一位長輩的病痛,都是晚輩的功課。我們享受福分,也學做功課。等待彼此功德圓滿的時候,含淚微笑告別。彼此學習人生智慧,這真的很有用,也很實用。

讓長輩感覺自己老有所「用」

1.用心觀察長輩,誠懇而客觀地找到他值得被肯定的一件事,或一項特質,在適當的場合公開表達感佩的訊息,讓他知道自己老有所用,並非只是兒女的負擔。

2.多在親友面前大力誇獎長輩的強項,讓他自我感覺愈來愈良好,更能正面樂觀看待未來。

3.好漢多提當年勇:多向長輩請教,讓他們發揮專長幫助別人,不斷對社會或他人有貢獻。

4.重視長輩的意見,適度交出決定權:家裡的大小事,在付諸行動前,一定要事先請教他們的意見。日常生活瑣事讓他們有決定權,比如使用哪些日用品牌、三餐做什麼菜等,遇有大事需徵求同意時,他們通常也願意相挺。

5.「敬」要在「孝」之前:努力盡孝時,記得把敬字擺優先,讓長輩感受到被尊重,孝順才有真正的價值。比如可以寫信或寫卡片表達感恩,讓他了解自己是如何被需要著。

 

本文授權刊登自遠流 / 吳若權《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