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把話說完:心理諮商師教媽媽超好用的55句話

mom-1231439_640

NG 「你不用管大人怎麼做!」
OK「你的意見不錯,我會再想想看!」——給孩子和自己留些空間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小學三年級男孩寫來的信。這個男孩曾由父親帶著,到我這裡來做過心理諮詢,他可能是從我的名片上知道我的地址。這封信裡的字寫得歪七扭八,紙張是從學校的練習本上撕下來的,正反兩面都寫得密密麻麻。信件的內容是這樣寫的:

李老師,您好:

爸爸從您那裡回來後,他只對我溫和了兩天。後來,他就又像一隻兇惡的老虎。您對我爸說過,要蹲下來跟我說話,並且要溫和地說,可是他聽不進去。那天,爸爸罵我的時候,我偷偷抬了一下頭。我發現爸爸好高大,而我卻那麼矮小。

有一天,爸爸在公司受到稱讚,看起來很高興。於是,我鼓起勇氣跟他說:「爸爸,你以後要蹲下來跟我說話,不要那麼凶,這是李老師說的。」
說完這句話,我偷偷看了一下爸爸的臉。
爸爸看見我這「小兔崽子」教訓他,很不高興。
「你怎麼這樣跟我說話。我是你爸,不用你來教訓我!」

爸爸的話簡直嚇死我了,我不敢吭一聲,悄悄溜進自己的房間。

到了房間,我生氣地將玩具熊摔到了地上。我不敢摔會發出聲音的,像是鐵做的鉛筆盒,我怕爸爸聽見聲音又來罵我。

李老師,為什麼我爸爸沒有您那麼溫和呢?為什麼他只會罵我?我好怕他,我該怎麼辦?

讀了這個孩子的來信,我陷入了沉思,我能理解他內心的痛苦。

孩子的父親是個很強勢的人,他在公司是位中階主管,手下有幾十個員工。在教育兒子時,他也習慣居高臨下地教導他。

用這位父親的話說,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自己還有什麼威信?如何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權威?

事實上,父母親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並不是靠高高在上、俯視孩子的姿態獲得的,而是靠在孩子面前堅持正確的言行贏得的。

這讓我想起我女兒,小語小時候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盛夏的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偏偏家裡的冷氣壞了,維修公司的人也還沒來修。

我正在廚房裡滿頭大汗地做午飯,三歲的小語正在看卡通。

無意中,我從廚房的小玻璃看見小語在吃雪糕,剛才明明看見她已經快吃完一支了,這一定是第二支了。我有點不高興,我一直告訴她,每天最多吃一支雪糕。

我生氣地推開廚房的門,走進了客廳。

「小語,你吃了幾支雪糕?」我站在她身邊問她。小語不說話。我又問一遍,小語才承認這是第二支。

也許是熱到很煩,我左手拿著鍋鏟,右手指著小語,生氣地說:「吃了這支不可以再吃了,聽見沒有?」

我的語氣嚇著小語了,她很委屈,快要哭出來的樣子。

「不可以再吃了,再吃就不要吃飯了。」我說完這句話,回到廚房繼續煮飯。在煮飯的過程中,我忽然發現到自己做錯了,應該去安慰一下小語。

煮好了飯,我脫下圍裙,又來到客廳。小語似乎在賭氣,大口吃著雪糕。

我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在小語面前蹲了下來,輕聲對她說:「媽媽剛才很兇,你是不是生氣了?」

小語嘴裡含著一口雪糕,嘟著嘴,不說話。

「媽媽知道你很熱,很想吃雪糕。可是,雪糕吃多了,就會肚子痛,肚子痛了就要去打針,你不是害怕肚子痛、怕打針嗎?」

這句話很有效。前幾天,小語因為生病,在屁股上打了三支針,有一次她還必須喝苦藥水。

「媽媽,我不要打針,我不要肚子痛,我不吃雪糕了。」小語想了一下子對我說,並且把剩下的半支雪糕遞給我。

我高興地將手裡的半支雪糕吃了下去,雖然我不太喜歡吃冰的東西。

一開始,我高高在上,處在家長的權威地位命令她不要再吃雪糕,結果反而造成她反叛的心理。當我蹲下來跟她說話時,我發現自己的說話態度也有很大的變化。我能夠溫和地、耐心地、平等地告訴她道理。結果小語反而樂意地接受我的教導。

教育學研究指出,父母親與孩子溝通時,眼睛與孩子保持同一高度,並從心理上降低姿態,孩子會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更容易接受父母親的教導。

父母親與孩子交談時,要蹲下來,降低姿態,不僅是身體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心理也要降低姿態與孩子說話。

NG「什麼叫『說了你也不懂』!」
OK「我可能不懂,但我願意了解。」——巧妙化解代溝

進入青春期後,小語和小松在某個程度上,都表現出「叛逆」的一面,有一段時間,「說了你也不懂」幾乎成了姐弟兩人對我和先生說的口頭禪。某個星期天,我在家裡大掃除,整理出一大堆垃圾。

「小松,把垃圾拿去倒掉,可以嗎?」我叫著小松。

「我在看SHE的演唱會,看完了再去。」小松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

「什麼是SHE啊?」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就是她們三個人啊。」小松沒有看我,只用手指指著電視螢幕上的三個女孩。我看到三個穿著華麗、鮮豔的女孩,一邊跳舞,一邊唱著動感的歌曲。

先生坐在沙發上蹺著二郎腿,抬起頭對兒子說:「這種表演有什麼好看的?看一下新聞好不好?」

小松不理爸爸。

「媽,你知道F4嗎?」在房間看小說的小語聽到我們談話,拿著書本走到房門口問我。

「不知道。」我老實回答。

「什麼是F4啊?」先生問。

「說了你們也不懂。」小松調皮地說。

「對啊,說了你們也不懂。」小語也應聲附和,隨即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躺在床頭上繼續看小說。

「這兩個傢伙!」先生搖頭歎息。我也苦笑了一下。

父母親和孩子由於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一樣的生活經歷,因此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這種不同的觀念很容易阻礙溝通,且導致父母親和子女間形成了代溝,而代溝,則會繼續產生負面影響,使得雙方溝通更加困難。要想使親子溝通順暢自如,父母親就要努力消除代溝。

某個星期天,小語帶著她的女同學來家裡玩。

這個女孩很另類,留著短短的平頭,穿著寬寬大大、花花綠綠的T 恤,牛仔褲的膝蓋、大腿部分有許多破洞,上面的棉線還稀稀疏疏要斷不斷地連接著。

為了這身打扮,這個女孩和她媽媽經常發生衝突,女孩告訴我說,今天早上,母女兩人還為此大吵一架。

「我媽瞪著我,對我說:你看你穿成什麼樣子?難看死了,破破爛爛的。你給我脫下來!」女孩一邊表演一邊說,把一個嚴厲母親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

我沒有說話,只是微笑地看著她。

「哼,我才不換,這才是個性,我媽媽太保守了。我跟她有代溝,沒有辦法跟她溝通。我最討厭我媽媽用她那個時代的生活標準來要求我,要我不能穿奇裝異服,要打扮得像個女孩子。哼,那樣子有什麼好?」女孩大幅度地擺著手繼續憤憤地說,頗像一個男孩的作風。

我理解這個女孩,更理解她的母親。

等女孩說完了,我笑著對她說:「你很有個性,我很欣賞,有個性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我覺得你媽媽也有她的理由。」女孩不自然地笑了笑。

「我覺得這種事情,堅決的反抗會傷害你跟你媽媽之間的感情,對於問題的解決也沒有幫助,不如你們兩人認真溝通一下,都互相為對方改變一點,事情可能會有改善。」

我的建議可能不是那麼充分,但我看到女孩若有所思地點了一下頭。

代溝問題是許多父母頭痛的問題,然而我的朋友老周卻能與孩子「親密無間」,甚至還可以與兒子「稱兄道弟」、「勾肩搭背」。

那一天,老周自豪地向一位鄰居分享著自己的經驗:「想消除與孩子的代溝?一般人我不告訴他。」老周賣了個關子。

「你快點說啦。」正為兒子頭痛的鄰居催促道。

「很簡單,兒子看皮卡丘,我跟著看皮卡丘;兒子玩彈弓,我跟著他玩彈弓;兒子玩遊戲,我跟著他玩遊戲;兒子製造模型,我也跟他學……我是兒子的跟屁蟲,呵呵。」他的秘訣就是:向兒子學習,走進兒子的世界。

鄰居對此依然很不理解,在他看來,老周根本沒有家長的威嚴。這位鄰居一向對兒子很嚴厲,與兒子有代溝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消除代溝,父母親就要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去說孩子喜歡的、做孩子喜歡的、體驗孩子喜歡的,與孩子同甘共苦。

代溝,常常是因為父母親和子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因而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在溝通中產生了分歧。

NG「我說對,就是對!」
OK「不好意思,是我搞錯了!」——大人也要學習認錯

小語讀小學的時候,很喜歡朗讀課文,這有點像我,為此我常常在心裡竊喜。

那時候,先生有個習慣,喜歡側躺在沙發上,閉著雙眼,要女兒讀報紙給他聽。

有一天,吃過晚飯後,先生又拿起當天的報紙,跟小語說:「女兒,來讀報紙給爸爸聽。爸爸很喜歡聽你讀報紙。」

「好的。」爸爸的肯定和需要,讓女兒樂不可支。

小語的聲音像清泉般清脆悅耳,先生臉上表現出很陶醉的神情。我在一邊隨手翻閱著時尚雜誌,一邊聽著小語讀報。

小語讀的是一段捷運人員與乘客發生爭執的新聞。在讀到捷運人員責怪乘客時,小語讀道:「捷運人員說乘客強詞奪理……」

「不對,是強詞奪理,讀二聲。」先生插嘴說。

「就是強詞奪理嘛,讀三聲。」小語停止讀報,拍著爸爸的腿說。

「強詞奪理!二聲」先生依然閉著眼睛。

「強詞奪理!強詞奪理!三聲!」

小語理直氣壯,不甘示弱。

我對著小語笑,點了點頭,告訴她:「你是對的。」小語高興地繼續讀報,先生沒再說話。

第二天早上,小語又想起了昨天報紙上那個成語。我們正好在吃早餐,她搬著厚厚的《國語詞典》走到爸爸身邊。

「爸爸,你看這兒,就是念強詞奪理嘛!三聲!」

「對啊。」

先生看了看詞典,轉向小語,好像忘了昨天的事情。

「那你昨天還說是二聲。」小語辯駁爸爸說。

「沒有啊,我什麼時候說過念二聲。」

先生像是被「冤枉」了似的辯解道。

我笑了,對小語說:「你爸爸就是強詞奪理。」

「對,爸爸就是耍無賴。」先生的表現讓小語有點不高興,「爸爸不誠實,以後我不相信你說的話了!」

我對先生使了個眼色,他有點不情願地對小語說:「啊,你對了,爸爸錯了。」

小語這才露出了笑臉,看起來很有成就感。

父母不是聖人,在孩子面前不可能不犯錯。

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錯誤,也許能暫時「保住」自己的面子,卻損失了更多,比如孩子或許不再信任自己;也或許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造成孩子的不誠實;雙方的溝通也容易遇到阻礙等等。

我在心理諮詢中,曾遇過一個19歲的大學男生。

幾十年來,這個男孩與父親的關係始終鬧得很僵,每個寒暑假回家,他和父親都無話可說,他甚至常常找理由不想回家。

那一次,男孩跟我說起小學三年級的一件往事。

「我恨我爸,我甚至不願意叫他爸爸……」談起自己的父親,男孩咬牙切齒,似乎與父親有不共戴天之仇。

「我猜,你父親一定深深地傷害過你。能告訴我是什麼事情嗎?」我知道,要讓男孩自己揭露傷疤,可能會很痛。但我知道,找到事情的根源,我才能提出更好的建議。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生病了,沒辦法去學校上學,於是我只好在家裡休息。那一天,我爸說的一句話,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說到這裡,男孩說不下去了,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他,眼睛裡泛著淚光。

我沒有催促男孩,而是等他自己說出當時父親說的那句話。

「我爸責怪我說,你看你待在家裡,不但沒念書,還要花錢看醫生,你真的很沒用。」他父親是個不太會說話的人,常常不顧家人的感受,說出傷人的話。
就是這句話,讓父子兩人的關係從此僵住了。後來,父親發覺到自己說錯話,但愛面子的他,始終沒向兒子認錯。

那段時間,父親只是對兒子更好,為他做他愛吃的菜,為他買他喜歡看的書,帶他去看他喜歡看的電影……他盡力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父親想用行動彌補自己的過失。

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兒子希望父親能夠坦誠自己的錯誤,能夠坦誠自己對兒子的傷害。男孩後來又一次找到我說,他永遠不會原諒父親,哪怕父親現在向他認錯。

我知道這件事情,也許他的父親已經忘記了,但對男孩卻是心裡一輩子的傷痕。

這是一位失敗的父親,不僅在於他說了那些不恰當的話,更在於他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

孩子對父母的言行相當敏感,父母的言行錯誤,可能會無意中帶給孩子傷害。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為自己的錯誤言行道歉,這種傷害會變得愈來愈深。

為了避免傷害,父母親絕不要等孩子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才勉強去認錯;甚至當孩子指出了自己的錯誤時,還設法掩蓋它。這些錯誤的做法,可能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聰明的父母,不是靠掩飾自己的錯誤,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或想藉此贏得孩子的認同和接納。

 

本文授權刊登自華文精典/ 蒙謹《讓孩子把話說完:心理諮商師教媽媽超好用的55句話

讓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把話說完:心理諮商師教媽媽超好用的55句話

作者:蒙謹
出版社:華文精典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