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

DZS42HXB10

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的祕密

李小姐,二十五歲,設計師,標準的夜貓子,自嘆與周公緣分淺薄。重度失眠患者。打從十七歲第一次失眠開始,每次睡不著時,身體明明都累得半死,腦袋就是無法關機,想東想西,想不停。看著窗外天色愈來愈亮,但自己還睡不著。即使睡著,也是淺眠、多夢、易醒。某晚上廁所時才發現,自己的黑眼圈已經愈來愈嚴重了。

黃小姐,三十七歲,某私立國中班導師。帶領的班級在考試成績或清潔、秩序比賽中,總是名列前茅。對學生嚴格、高度要求的教育理念,深獲家長的信任與愛戴。某次健康檢查發現自己「自律神經失調」。回想起來,自己確實時常頭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醫生還說自己有腸躁症。

呂小姐,四十二歲,家庭主婦,獨生女國立大學畢業後,考取律師進入事務所。跟鄰居街坊的人相處時,總是笑咪咪的,但和丈夫相處時,卻像吃了炸藥,三不五時吵架。對呂小姐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的操心大小事,無法靜下心來。經常焦慮、不安、易怒,總是覺得那邊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

張先生,三十六歲,職場主管。衝鋒陷陣第一人,被下屬稱為殺無赦,辦事情就事論事,完美主義,不容許錯誤。火氣爆發時,無人招架得住。但私底下又是一個見義勇為,路見不平的大男人。壓力大時,張先生不為人知的祕密,就是猛吃甜食、喝咖啡和珍珠奶茶等甜食。之前,張先生因太常喝酒喝到肝功能出狀況,才剛戒酒一陣子。

根本來說,是情緒出了問題

這些故事讀起來是否格外熟悉?哪些片段曾發生在自己或家人朋友身上?事情是否真的只是單純的工作壓力過大、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又或只是脾氣、個性不好呢?事實上,這些狀況,可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單純,背後大有玄機。

躁鬱常被描述為變色龍,每位躁鬱患者的臨床表徵可能都不一樣。即便在同一位患者身上,每次輕躁、狂躁、憂鬱的情況也不一定相同。

躁鬱症的病程中,情緒發作是一陣一陣的。某些時候,患者沒有任何症狀,情緒穩定正常,跟常人沒兩樣。沒症狀的期間可長可短,長的可長達數年。這也表示,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罹患躁鬱症,需要謹慎且完整的去瞭解這個人一生中的狀況。

首次就診時,患者通常會主動表達自己身體上的不舒服。最常見的有:睡不好、身體緊張、這邊痛那邊痛、做事情容易恍神;其次常見的困擾有:覺得自己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抱怨許多身體不適,諸如頭暈、頭痛、耳鳴、腹脹、腹瀉、肩頸酸痛等,經過許多檢查,卻都發現結果正常無異。最後,也有些患者來醫療院所,是因為家人實在無法忍受患者脾氣不好、情緒控制差、愛大聲罵人、暴怒時摔東西等。上述症狀的背後,都有個共同處,那就是「情緒」出了問題。

看醫生要找到問題的根源

多數躁鬱症患者,在狀況好時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但在嚴重狂躁發作時,往往翻臉不認人,容易發怒、衝動、暴躁;又或者在輕躁發作時,顯得特別有精神,朝氣十足、效率特佳。但憂鬱時,又完全變了一個樣。

此外,有群患者對於自己的低落情緒、睡不著症狀感受深刻,因而深深覺得自己罹患失眠、憂鬱症。當仔細診療之後,醫師說「您可能有躁鬱症」時,患者往往會出現詫異的反應:「為什麼?我只是失眠,你說我是躁鬱?」又或者表示:「我明明很憂鬱,為何你說我是躁鬱?」事實上,患者觀察到的症狀,很可能都只是冰山一角,問題核心往往是情緒波動、狂潮起伏,才導致相關身心症狀出現。治療上,唯有抓對症狀,才能有效地對症治療,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狀況。

許多躁鬱患者在平時都會感受到情緒的起伏,一下子心情不錯,但過沒多久,心情就又掉到谷底,顯得鬱鬱寡歡。另外有些患者則有浮躁、不耐、無法靜下心的感覺,這些狀況背後,都反映出個人在情緒上不穩定的特質。本書想討論的躁鬱症,正是一個由這些情緒不穩定、過度變化,所構成的情感性疾患。

如果情緒問題才是根源,問題就不僅只是表面上看來的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若只針對些症狀進行治療,很顯然只是治標、不能治本。確實,有很多患者到處求診,就是因為失眠怎麼看都看不好;自律神經怎麼醫治仍然失調,身體毛病一大堆,焦慮感依然揮之不去。背後的關鍵因素就是沒有考量到,原來這些症狀的根源竟是躁鬱情緒。而那些讓人困擾的症狀往往只是表層。若無法「對症下藥」,從問題根源來治療,即便表層症狀改善,往往也只是一時。

情緒像海浪,發狂變海嘯

不同的情緒如同生活裡的調味料,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為人生增添了些許色彩。少了情緒的人生,可能就跟廣告台詞所說的,「是黑白的」。但是,一道美味的料理,需要廚師精準的使用調味料來加分。有調味料本身是件很棒的事,但調味料若放太多,那種過鹹的滋味,都可能讓原本精彩的料理大大扣分。情緒也是一樣,一旦失控,將使生活失去平衡,也會帶給自己與身旁親友極大的困擾。

情緒失調的定義

在界定情緒失調時,最常使用的三個指標有:

● 情緒反應持續太久:當一個人持續憂鬱或亢奮超過「兩個星期」、持續狂躁超過「一個星期」;引號裡所提到的維持時間,就是屬於持續過久的範例。

● 情緒反應過度強烈/過度沒有反應:面對不同生活中的大小事,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反應。 整體而言,面對事情的反應程度,大多數人是差不多的。但當個人情緒反應超過或遠低於一般預期時,已可以算是情緒失衡。像是因一點小事情就大發雷霆、動怒、破口大罵、歇斯底里,這樣的反應便超出一般狀況的預期。

● 情緒變化過於快速:根據事情性質,會讓人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但有時患者情緒轉換的速度過快,超出一般預期。像是在一天內,一下子開懷大笑、精力充沛,過一會兒卻變得垂頭喪氣、淚如雨下。這種快速變化的狀況,也是一種情緒失衡的表現。

躁鬱症分類有很多種,但大抵而言,躁鬱患者皆是在「躁」與「鬱」這兩種情緒上,要不停留時間過久、反應過於強烈,又或情緒轉換過快。不管是躁或鬱,這樣的情緒都會帶給患者很明顯且不適的感受。
情緒就如同海浪一般,一波一波,有的浪來得快又急,有的浪則緩慢而持續的前進。無論如何,當這些情緒的浪潮,過度席捲而來,已從海浪轉變為「海嘯」時,超過自己所能招架的範圍,協尋專業醫師的幫助,平安度過每次的情緒海嘯,才是最比較務實的作法。

工作即生活,慢活怎麼活

對多數人來說,工作是生活壓力的一大源頭。好好思考工作對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調整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也是預防躁鬱的重要步驟。

思考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給自己一點時間,仔細想想你與工作的關係:

● 目前的工作帶給你多少壓力、緊張感?
● 這樣的工作是否造成你體力、心力上過度的負荷?
● 是否在肩膀上扛起太多責任了?
● 有沒有找到健康方法,來舒解這樣的負荷與壓力?
● 這樣的負荷是否已經超出你的忍受範圍?
● 是否正在犧牲自己的健康,來換取工作的成就與表現?

這些問題都值得仔細思考及誠實回答。若目前的工作內容與型態,已經超出負荷,甚至根本就是造成自己情緒起伏、波動的元兇,那進行工作內容、職務的調整,就應該列入考慮。盡可能找到一個具有適當壓力,但壓力又不會過頭,反過來壓垮自己的職務,是調整生活型態中的第二個關鍵。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剩下的時間,多半都是與工作為伍。仔細檢視自己的工作,對於生活型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

提到工作,讓人不得不想到「快」與「效率」。輕躁或狂躁發作時,患者的一切都快了起來。情緒轉變快、說話快、腦子動得快、想法多、決定迅速……有時候,這種快也會變成習慣。很多患者在職場上,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急驚風」。這樣的快與急,很容易影響到工作與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快速與效率的當下,身體多半是緊繃的,遑論壓力默默的囤積,長此以往,對身體絕對有不良影響。因此,從根本上去練習讓自己「慢」、變得穩定,是值得下工夫練習的。

慢郎中的藝術

現代社會追求效率、速度,特別在職場上,每一個領域都在追求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整個社會似乎都對效率成癮了。因為這麼一來,才能讓產業和經濟發展得更快速,但快速的背後,卻也犧牲了很多慢才能看見的風景。

慢活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強調。事實上,並不是規定自己把速度變得和蝸牛一樣才叫慢活。真正的慢活,是找到在快與慢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願意留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在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任務之中,省思自己應該用什麼速度去應對。這種平衡並沒有絕對的公式,只能靠自己不斷去嘗試,才能發現各種情境中最恰當的速度:該快則快,能慢則慢;在此同時,心境上卻是保持穩定淡然。這也是許多躁鬱患者的人生課題之一。

人生轉捩點,走前停看聽

面對人生重大關卡,如何做決定,考驗了每個人的智慧。對多數人來說,不管是面對人生中正向的改變或是負向的改變,其實都會給人壓力。而過度的壓力,往往就是造成躁鬱症復發的原因之一。

人生必定會面對的關卡

二、三十歲和四、五十歲是躁鬱症患者的好發年紀。很多人在這些時期,會面臨許多人生中的重大關卡。與工作有關的如待業、就業、轉業、失業,甚或後來的退休。與人生有關的如結婚、離婚、生子等。不管是正面的關卡事件或負面的,都會帶給人壓力。而壓力就易造成情緒的波動,也容易誘發情緒發作。

面臨人生重大關卡,做出任何重大決定時,都應該先停下來。仔細思考,對於這些生活變動,是否已經準備好。對於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是否已想清楚?如果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也想好因應的策略後,再做出適當的決定,比較能減少生活改變所帶來的情緒上的衝擊。

留意任何生活中的「失去」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也必須面對很多「失去」的時刻,這些失去,往往也是一種壓力。人生有什麼可以失去呢?

● 失親:失去配偶、失去父母、失去孩子、失去親人
● 失婚:離婚
● 失能:失去工作能力
● 失財:因投資、被騙等原因而失去財富
● 失敗:投入之後無法獲得預期的結果
● 失學:失去念書的機會
● 失戀:感情關係的終止
● 失樂:無法從生活中找到愉悅感受
● 失身:喪失對於自己身體自主權的控制感
● 失去健康:在身、心方面因疾病而變得不健康

列舉這些失去,或許只能呈現出人生的一小部分。但無論如何,這些失去事件,都是一種壓力。面對失去,人們容易變得情緒低落、難過,也進一步使躁鬱患者處於復發的風險中。因此,在這些重大時刻,若發現患者狀況變差,及早返診,就醫治療、重新評估是最明智的決定。家人的陪伴與支持,會是幫患者走過這些人生重大時刻的重要力量。

我好想死,我不想活了

躁鬱患者一生中的自殺風險約為十七到十九%,這個數字是一般大眾的十五到二十倍。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在一生中曾有過至少一次自殺企圖。企圖自殺這樣的狀況很常出現在躁鬱症患者中。

陪伴患者走過低潮

在面對患者可能脫口而出的一句「我好想死」、「我不想活了」這些話時,身為親友,當下往往會感到震驚、害怕。不過,除了擔心外,親友也可以成為自殺防治的重要守門員。以下數點建議,是親友在面對患者有自殺意念時的參考。在患者有自殺意念時,記得要陪伴個案協尋醫療資源,幫助他們度過這次的難關!

● 別害怕與他們討論:若感覺對方狀態不穩定時,與他們討論怎麼了,是很重要的行動。即便患者告訴你他有自殺的想法,也別過於擔心,冷靜的傾聽他的想法;必要時,帶個案到醫院就醫或住院。

● 耐心安靜傾聽:做一個安靜的聽眾,專心的聆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和問題。研究顯示,許多想自殺的人其實是想找一個安全之處,可以自然的說出他們的恐懼與焦慮。和平常對話不同的是,必須練習不要急著評論、給予意見。練習去聽聽患者所說的每句話,還要去體會他們背後的心情。

● 尊重與保密:在與有自殺念頭的人互動時,請表達出你的關心,同時還有尊重,也就是在過程中,不要試圖指導、引導、建議他們;並且承諾為他們嚴守祕密;僅在危急時,才會通報醫護人員;這麼做也是希望他能平安。釋出你的關心,讓他們感受到人際間的溫暖,將會大大打開他們的心房。

● 不讓想自殺者獨處:絕大多數企圖自殺者在自殺時,都是一個人獨處的狀況。因此,在知道患者有自殺的風險時,應盡量避免讓患者獨處。

● 協尋專業機構輔導:這點是至關重要的!當在瞭解患者自殺想法之後,患者與家屬仍覺得患者本人有極高動機與可能進行時,應陪伴患者協尋可靠的醫療資源(如急診、各大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等),透過專業的協助,陪伴個案走過這次難關。在就診過程,請不用忌諱,認為自殺是一件羞愧、不名譽的事情。會有這樣的想法,多半是受病症影響,所以試著和醫師表達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念頭,不但是勇敢,也是重要的事。

 

本文授權刊登自健行/ 夏一新 《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

afdasd132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

作者: 夏一新
出版社:健行

圖片來源:stock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