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robonauts-600979_640

自動化購物

或許你不這麼認為,但自動販賣機其實是機器人的原型。它們的功能很簡單,主要是儲存貨品,有一個電子螢幕,收錢,然後供應你購買的貨品。這是三十年前問世的技術,自那時起,至今並無多大進展。是嗎?在歐洲及美國,我們對自動販賣機沒有思考太多,這是因為我們並未認真看待它們。但在日本,人口密集度高,空間有限,人力成本高,任意破壞公私物的行為或偷東西之類的微犯罪率低,民眾大多騎腳踏車或步行去購物,他們很認真看待自動販賣機。

日本目前約有八六○萬台自動販賣機,平均每十四人就有一台,人均數舉世最高。自動販賣機的日語簡稱是「自販機」,廣布於日本各地且販售各種商品,不只是報紙、零食、飲料,也販售書籍、DVD、保險套、冰淇淋、熱食泡麵、米飯、雜誌、眼鏡、水煮蛋、雨傘、領帶、拖鞋、蔬菜、iPods、活龍蝦、溫泉水,甚至佛珠。看到這些商品,我們可能會覺得有點好笑,但各位不覺得這其實滿有道理的嗎?街角有小賣店,店老闆總是面帶微笑,對自家販售的商品瞭如指掌,能夠為顧客提供快速指引和協助的那個時代,正在快速消失。

今天,多數實體商品的交易,發生在購物商場和大型連鎖超市。這些公司的收銀員是兼差性質,他們兼了好幾份差事,因為一份工作無法獲得足夠收入,供他們繳房租、支付醫療費用、學費、抵押貸款等開支。事實上,把購物商場裡的多數事務自動化,對社會而言是很合乎道理的,但問題是,這麼一來,現今在購物商場裡工作的人,將因此深陷財務困境。

想像你走進一家商店,你的手機裡有互動式導覽圖,顯示什麼商品陳列在什麼位置。你可以搜尋商品,以類別過濾它們,取得一項商品的所有資訊(不只是營養成分而已),你還可以追蹤查詢該項商品的製造流程,以及參與製造流程的公司,並且根據你的搜尋標準來比較各種商品。你也可以閱讀其他人對這些商品的評價,就像人們在亞馬遜網站(Amazon.com)對商品作出的評價那樣。在你選購完畢後,你在結帳區稍停,讓機器讀取商品上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晶片發射出的資訊訊號,然後你讓機器掃過你的信用卡,或是在手機上接受付款。從你完成購物、決定離開商店,到你實際走出商店,整個結帳流程花不到十秒,不使用任何人力,不必排隊,不必等候。

你覺得這聽起來像未來世界嗎?促使這種情境發生所需要的種種技術已經存在,而且存在了許多年。那麼,為何這種情境還未發生呢?為何我們還未見到這種趨勢擴展至所有零售店呢?是因為使用這種系統所費不貲嗎?其實,使用這種系統比雇用人力做這些工作遠遠更為便宜。有人說:「因為我們需要人際接觸!有些附加價值是只有人類員工才能提供的,不是嗎?」嗯……,各位可曾在購物商場工作過?那工作令你很有幹勁嗎?你做了多久?也有人說:「因為需要人類工作者把商品放到貨架上!」喔,就連這項工作的自動化技術,都已經存在了呢,只是問世得比較晚些。有些倉庫的作業已經完全自動化了,只需要操作員處理整個工作流程,貨板及貨品在自動化輸送帶、起重機、自動化存取系統上移動,這些系統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使用物流自動化軟體的電腦來統籌與協調。它們的準確性與生產力遠高於人力,這些機器更快速、更準確,能夠舉起巨重,不會產生背部傷害的問題,而且它們能夠日夜工作,並不需要太多維修。

亞馬遜網路公司在二○一二年以七億七千五百萬美元收購奇華系統(Kiva Systems),後者專門打造在倉儲中心執行訂單揀貨作業的橘色機器人。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製作了一支影片介紹這些機器人的作業情形,令人嘖嘖稱奇。在龐大的倉庫中,數以百計的橘色機器人以精準的時間和準確度穿梭運送商品,彷彿隨著以1和0編寫的靜默音樂起舞。這些機器人聰明到能夠根據商品的需求頻率、重量,以及其他許多標準來作出考慮,把商品擺放在最便利的位置與距離,而且它們每週工作七天,天天工作二十四小時,從不出錯。想把相似的自動化系統應用到超市和購物商場,在工程技術上可謂不成問題,幾個月內就能輕鬆解決。既然可以做到,為何我們還未目睹這種情境發生?

特易購(Tesco)是全球營收額第三高的大型零售商,僅次於沃爾瑪(Walmart)和家樂福(Carrefour)。若以獲利來看,它是全球第二大,僅次於沃爾瑪。特易購在南韓的市占率很高,它在南韓使用的品牌名稱是Home Plus,僅次於E-Mart,主要是因為E-Mart的商店數量比較多。特易購想要提高它在南韓的獲利,傳統上,為了達到此目的而採行的方法是設立更多商店,在南韓市場達到與E-Mart旗鼓相當的普及率,但該公司選擇訴諸不同策略:使用更多的自動化系統,雇用較少員工。

想像你是南韓的上班族,為了烹煮當天的晚餐,你需要一些雜貨,但你沒有時間去買。在等候下一班地鐵時,你看到地鐵站的牆上用螢幕展示了很多商品,一如超市的貨架。你用手機掃描自己想購買的商品上的QR code,然後結帳,等到你回到家中時,你買的雜貨已經送到你家門口。真是多麼便利,不是嗎?這種實驗的成果已經出現:在二○一○年十一月到二○一一年一月間,線上業績增加了一三○%,註冊會員數增加了七六%,Home Plus變成南韓第一大線上超市,並且成功提高其非線上市場的市占率。

這種持續趨勢有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想想將受此趨勢衝擊的無數工作者,如果沃爾瑪系統化地採行這種技術,把補貨、購物、遞送等流程全都自動化,對目前的受雇人員將帶來極大衝擊,他們當中的多數人將不可能找到另一份工作。一般人並不了解沃爾瑪的規模有多大,它是現今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但它的「大」遠非僅止於此。

這個商業龍頭的財力、足跡及員工人數,令許多產業與國家相形之下猶如小巫見大巫。該公司年營收四二一○億美元,使全球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GDP額相形失色;它的員工總數高達二一○萬人,能形成全球第二大的常備軍。沃爾瑪二○一○年的營收額,比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製造公司和製藥公司還要高,就算把雪佛龍(Chevron)、奇異集團(General Electric)和輝瑞大藥廠(Pfizer)這三家公司的營收額加起來,仍然低於沃爾瑪的營收額。換個角度來看,若沃爾瑪是一個國家,它的GDP將排名全球第二十五大經濟體,其GDP是愛爾蘭的兩倍。若是沃爾瑪推行積極的自動化策略,不出幾年,就能在雇用不到十萬名員工的情況下輕鬆營業。但這麼一來,就會有兩百萬人失業,這些人大多是教育程度不高、技能水準不足的工作者,他們的收入要從何而來?如何溫飽?他們的家人該怎麼辦?

過去,我們看到自動化取代人力,技能水準低的工作者湧向沃爾瑪之類的地方找一份容易(但很不滿意)的工作。這是所謂的現代文化中許多未被說出口的悲劇之一,一個人能夠懷抱的最大渴望是找到一份呆板、單調的工作以求溫飽,這樣的想法對任何個人的尊嚴都是一種侮辱。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個人都是無價的傑作,有潛力成就超越我們現今所能想像的境界。認為我們應該維持著一個阻礙創新與自動化的經濟制度,以保存那些單調、重複、不需要動腦筋的工作飯碗,這種觀念非常沒有遠見,深深地依戀著我們已經過時的機制。

如果沃爾瑪開始推行自動化(我相信他們將會這麼做),購物產業將永久、徹底地改變。這將是無可逆轉的過程,被機器取代的工作飯碗將不會回復。但是這些工作消失後,數百萬的人們何去何從?

在討論可能的答案之前,讓我們先繼續對其他自動化的發展現況擁有多一點了解。

自動化生產

製造業自動化的降臨,廣為世人熟知。自我們開始使用機器來提高生產力,已有一世紀的歷史。以汽車工廠為例,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在一九○八年至一九一五年間發展的組裝線,大幅推廣了自動化組裝線的生產模式,大量生產促成了空前的社會轉變。這種製造模式猶如賦予古拉丁諺語「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新意:我們可以把長而困難的工作,區分成許多小而簡單、容易執行的呆板作業。這種製造方法和機器在一起運作得很好,於是高生產力的人機合作模式持續了一整個世紀。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者,但我們總會找到別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二:

•沒有足夠時間調整、學習新技能;
•有些作業太複雜,機器做不來,或是打造能夠執行這類工作的機器,必須花費太高成本。既然有便宜的人力能夠輕易地用更低成本來完成這些工作,何必辛苦去打造什麼複雜的機器人?

但這是從前的情況,現在不一樣了,人力不再便宜,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大規模發生的時代。人們合理地要求自身權益,儘管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現在仍有無數人的工作條件可能被視為形同奴隸,但就整體而言,世界各地的工作條件與水準持續提升,就連在低度開發的國家亦然。另一方面,演算技術持續指數成長,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如今機器的打造(即使是執行複雜工作的機器)變得愈來愈便宜,我們已經目睹這種效應發生在世界各地。

富士康(Foxconn)/台灣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元件製造商,也是大中華地區的最大出口商,年營收超過一千億美元。該公司製造的品項種類多不勝數,若你擁有iPad、iPhone、Kindle、PlayStation 3或Xbox 360,極可能是富士康製造的。若國營事業及國家的公共服務部門不計算在內,富士康是全球第三大雇主,員工數一二○萬人,僅次於沃爾瑪(二一○萬人)。該公司的承包合作對象包括宏碁、亞馬遜、蘋果、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戴爾(Dell)、惠普科技(Hewlett-Packard)、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Motorola)、任天堂(Nintendo)、諾基亞(Nokia)、三星(Samsung)、索尼(Sony)、東芝(Toshiba)等幾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富士康不是一家公司,它是一頭巨獸,一個電子業超級巨人,隻手包辦全球近半數這類科技的產量。

若富士康的一二○萬名員工被機器取代,許多人的境況將會很慘。富士康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郭台銘在二○一一年宣布,該公司打算布署機器人大軍:「在三年內,以一百萬台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以降低人事成本、提升效率。」富士康是否真的會貫徹這項計劃,有多少員工將被機器人取代,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項計劃顯然已經啟動,台灣的研發單位和工廠自行打造機器人,目前已經雇用兩千多名工程師來推動這項計劃。顯然,富士康致力於將部分事業自動化,這應該不足為奇,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機器人比人類工作者更便宜、可靠,不會要求休假,不會自殺,也不會抗爭要求更多權益。機器人能夠確保公司的獲利,這對一家跨國企業和其股東而言最為重要。

西方世界的新聞媒體大幅報導了富士康員工的自殺潮後,有關該公司營運的謠言與故事開始散播。二○一○年,有十四名富士康員工死亡,中國二十所大學共同撰寫了一份報告,把富士康公司的工廠描繪成勞動營,詳述種種苛刻的員工待遇和違法加班情事,內容包括員工宿舍過度擁擠狹小、工時過長且疲勞等。保全人員毆打員工致死,暗示了在那些工作場所發生的情形,這些情節敘述突破了中國的審查防火牆,傳到我們的數位商店。在美國及歐洲爆發抗議行動,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後,富士康的高階主管作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回應:他們會在廠房內設置自殺防護網,以接住跳樓自殺者(我不是在開玩笑),並承諾提高深圳工廠員工的工資。但他們還採取了其他行動:要求員工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保證萬一他們自殺、自我傷害或意外死亡,他們及家屬不會對公司興訟。

這個故事最悲哀的一面,並不是富士康員工在可怕的條件與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真正令人訝異的是,事實上,相較於一般的中國公司,富士康提供的工資更高、工作條件更佳,員工的自殺率更低,只不過富士康的故事上了新聞,令我們突然憤慨起來罷了。其實,這沒什麼值得好驚訝的,這就是目前社會經濟制度的本質之一:效率與獲利被視為比人們的生活更重要。

朝自動化方向推進的公司,並非只有富士康。佳能(Canon)在二○一二年六月宣布,該公司的一些相機工廠將逐步淘汰人力,以降低成本。該公司預計在二○一八年將日本四座製造廠轉為自動化生產模式,期望降低製造成本,同時提升國際競爭力。公司發言人否認此舉意味裁員,他告訴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記者:「當機器變得更進步、純熟時,人類可以改做新類型的工作。」這些都是好聽話,我懷疑它們不是真話。

組裝線工人執行單調、反覆、不大動腦筋的相同工作多年,他們在進入工廠工作前,都是進化與天擇之下的傑作,具有想像力,有夢想,也有抱負。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成為藝術家、科學家、音樂家,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各種新發現的推手。但在工廠工作了幾年後,他們變成只不過是移動機件的另一雙手,原本的夢想束之高閣,現在的希望與抱負降低到只剩下求得又一個月的溫飽而已。我不認為這些人在突然間能夠改當工程師、工業設計師、業務經理或電腦科學家等,而且前提是佳能公司將大量增加這類職缺(當然是不可能)。

富士康與佳能,只不過是無數例子中的兩個。以機器人取代人力的趨勢,在中國愈來愈明顯,現在就連大報都察覺了。《紐約時報》在二○一二年九月十四日,以六頁篇幅刊登了一篇名為〈機器正在接管〉(“The Machines Are Taking Over”)的報導。《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二○一一年刊登了〈為什麼軟體正在吞食全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這篇報導,來探討相關議題。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這類文章將有增無減。

趨勢很明顯,製造業公司正在推行自動化,「人們會找到別的事做」這類話,不過是逃避性推辭,不願意正視現實:變化發生得太快,被機器取代的多數工作者,並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新技能。當然,我們也許能夠創造出數量相當於被機器取代的工作數量的新就業機會,但我非常懷疑這種可能性,後續在第九章會有更多討論。

3D列印

你在家中和一群朋友舉辦派對,其中一人喝多了,摔壞了一個玻璃杯。通常,你必須去外面再買一個,或者上網訂購一個,但現在你也可以用電腦下載玻璃杯的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檔案,按下列印鍵,看著你的3D列印機複製出一模一樣的玻璃杯。這件事很酷,但還不到改變遊戲規則的程度。

現在,想像你是一艘貨櫃船的船長,幾天前,這艘貨櫃船從中國出發前往舊金山。目前,你置身於太平洋上,船卻突然停止不動。首席工程師來到駕駛艙告訴你,引擎有一組機件壞了,但沒有備用零件,無法更換。你知道這艘船停擺了,你只能求援、等待,延誤交貨期限,損失很多錢,很糟糕。但現在不同了,如果你有一台3D列印機,你可以選取檔案,列印出這組機件,用來修復引擎。不出一小時,你的船就能夠繼續航行,這才真的叫酷!

這就像電視影集《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裡的複製機(replicator)。「茶,伯爵茶,要熱的」,許多粉絲應該對畢凱艦長(Captain Jean-Luc Picard)常對食物複製機說的這句話耳熟能詳。只要說出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我們離此神奇科技的問世還要多久呢?

如今,3D列印機是一個已有數十億美元市場的產業,而且正在快速成長。從DIY的開放源碼模型,到先進的商用型產品,3D列印機的種類繁多,價格從數百美元到數萬美元不等。3D列印機的背後原理其實很簡單,就像一般的噴墨或雷射列印機,它們讀取你的電腦裡的一個檔案,然後操作物質,製造出你想要的東西。唯一的差別是,它們能夠三維列印,而非二維列印,而且它們能使用許多不同的材質。

3D列印機已被用於快速打造原型和快速製造,許多DIY的熱中者及駭客純為樂趣地在自家使用3D列印機。雖然這類機器目前還未能複製所有商品,但是正在穩定地發展中。開放源碼計劃RepRap(replicating rapid prototyper)的巨大成功,創造出大量的3D列印機,這都得歸功其開放、自由和傑出的社群。這裡列舉一些價格低於一千歐元的3D列印機:MakerBot的Thing-O-Matic和Replicator、Ultimaker、Shapercube、Mosaic、Prusa、Huxley、Printrbot,它們全都是在幾年間陸續問市的,如果你購買散裝組合自行組裝,不到三百歐元就能買到一套。

價位較低的3D列印機目前仍較為受限一點,在解析度(可以看到不完美之處)和可使用的材質(大多是塑膠)方面都受限。但商用型3D列印機就不同了。在本文撰寫之際(二○一二年),最先進的3D列印機具有十六微米的精確度,也就是○.○一六公釐!人眼的解析度極限大約是一百微米,iPhone 4S的「Retina Display」螢幕技術像素寬度是七八微米,這麼比較,各位就能了解這些先進的3D列印機的解析度有多高了。

這類較高階的3D列印機能夠列印多種材質,例如ABS塑膠、聚乳酸(PLA)塑料、聚醯胺(尼龍)、玻璃填充聚醯胺、光固化成形材質(環氧樹脂)、銀、鈦、蠟、聚苯乙烯、陶、不銹鋼、光聚合物、聚碳酸酯、鋁,以及包括鈷鉻合金在內的種種合金。你可以彩色列印,甚至可以打造出比其他任何製造技術都要複雜或不可能製造出來的結構。你可以列印出可活動的組件、各式鉸鏈,甚至是零組件的元件。

3D列印機並非只用於取代一般製造法,人們已經使用3D列印機列印出看起來很酷的個人義肢、骨頭一般的材質,甚至是人體器官。

使用3D列印機來改善人類生活的一個很令人振奮的例子,來自資深義肢設計師史考特.薩密特(Scott Summit)團隊。這支由工業設計師與整型外科醫師所組成的團隊,肩負的使命是為先天或意外的失肢者提供敏感且個人化的服務。套用他們的話:「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的品味與風格,人類絕對不是一體適用的。我們體認到這個事實,為顧客打造個人化的義肢,希望能讓顧客和義肢建立情感,有自信地穿戴它們,作為自我表現的形式之一。」

我預期,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類機器的品質快速提升、成本顯著降低,變成日常商品像微波爐一般存在,在多數家戶中都可見到。iTunes、安卓(Android)、亞馬遜網站之類的市場也會跟進,再加上它們的「盜版」,以及開放源碼的競爭者;事實上,開放源碼社群已經領頭(而且一直是領頭者),用戶自創設計檔案分享平台Thingiverse網站上,目前有數十萬個自由分享的設計檔案供人們下載、列印或加以改進。知名BT下載網站海盜灣(The Pirate Bay),在二○一二年宣布開闢名為「Physible」的新專欄,提供實物的CAD設計檔案下載(不論合法與否)。可能用不了幾年,我們多數人的家裡將擁有精準度達微米水準、能夠列印多種材質與色彩的3D列印機,其設計將變得極便宜,或是完全不花錢。

目前,3D列印比較像是一種嗜好,但它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改變眾多產業的技術。3D列印的另一項優點是,它不受限於規模經濟下的尺寸與外型限制,可依需求量身打造物件,從大量生產型經濟轉變為大量客製化經濟。現在有多少工作仰賴製造業?未來,我們大概也會看到這些工作消失。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 費德里科.皮斯托諾《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12312daadsd51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作者:費德里科.皮斯托諾
出版社:大塊文化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