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技威脅的未來 / 不消費的超級勞動力─機器人

3989018494_a8060bb77e_b (1)

亨利.福特二世和聯合汽車工人工會的傳奇領導人華特.魯瑟(Walter Reuther)某日一起巡視一座新的自動化汽車製造廠,這位福特汽車公司執行長揶揄魯瑟:「華特,你打算如何叫這些機器人付你的工會會費啊?」魯瑟馬上回敬:「亨利,你打算如何叫它們買你的車呢?」

雖然這段對話可能是虛構的,但這個趣聞傳神地表達了對自動化普及的一個重要疑慮:勞工本身也是消費者,仰賴薪資購買經濟體系生產及供應的產品與服務。科技長期快速發展下,工資、生產力、消費力架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被推到了巨變的引爆點。

持續的科技進步可能威脅到各產業、各種技能水準勞工的就業,若趨勢繼續發展,將對整體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隨著自動化不斷侵蝕就業和所得,大量消費者最終可能缺乏足夠所得與購買力,無法創造足夠支撐經濟的市場需求。

經濟體系生產的每個產品與服務最終都會由某個人購買,經濟學所謂的「需求」,意指對某個東西的欲望或需要,並且有能力和意願付錢購買。只有兩種群體創造產品與服務的最終需求,一是個人,二是政府。個人消費支出通常至少占美國GDP的三分之二,在多數其他已開發國家,比重大約是六○%或更多。大多數個人消費者的所得幾乎全部來自工作所得,就業是分配購買力的首要機制。

當然,企業也購買產品與服務,但並不是最終需求,企業購買生產投入要素,

用於生產其他產品,或是作為投資,為了在未來得到產出。但是,如果經濟體對企業生產的東西沒有需求,企業就會停產,不再購買投入要素。一個企業的銷售對象可能是別的企業,但生產與銷售鏈的終端還是個人或政府出於欲望或需要而購買。

重點是,勞工本身也是消費者,並且可能同時是其他消費者的支柱,他們驅動最終消費需求。當勞工被機器取代,機器不會在市場上消費,機器可能使用能源和備用零件,需要維修,但這些是企業的投入要素,不是最終消費需求。若沒人購買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機器最終也會停止運轉。汽車製造廠使用工業用機器人組裝出來的車子,若無人購買,工廠就不會再繼續讓機器人運轉。

因此,假設自動化消滅了消費者賴以維生的大量工作,或是薪資降低到只剩極少數人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難以想像現代的大眾市場經濟要如何持續繁榮。構成我們經濟骨幹的重要產業:汽車業、金融服務業、消費性電子產業、通訊服務業、醫療產業等,幾乎全都是針對有數百萬、數千萬潛在顧客的市場,市場的成長動力並非只是總銷售額,還得仰賴需求量。

單一極度富有者也許會購買一輛很高級的車,甚至可能購買十幾輛,但不會買數千輛;同理適用於手機、筆記型電腦、餐廳的餐點、有線電視訂閱、抵押貸款、牙膏、牙齒檢查或任何其他能想像到的消費性產品或服務。在大眾市場經濟中,關鍵在於必須把購買力分布於龐大數量的消費者手上,所得若極端集中於極少數富有的潛在消費者手上,最終將會危及大眾市場的存續。

 

圖文授權自:我讀網

矽谷創業家、趨勢預言家馬丁‧福特 (Martin Ford)
首度來台公開演講!
免費報名請上↘http://bit.ly/1Qrey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