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偷走我的錢:貨幣制度是障眼法,揭露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真相

pound-414418_640

為何該拒絕國家干預貨幣體制?

「人們提前十年吃掉的,須以挨餓十年來償還。」──羅蘭‧巴德(Roland Baader)

開宗明義,我們想先釐清一個全世界都信以為真的謬誤:錢這玩意兒,說到底,並不是什麼人的發明,更不是經由國家什麼創作性行為產生的東西!大部分的人都不知不覺地認為錢很重要,所以,由政府掌控金融相關事宜本來就是天經地義。這真是大錯特錯!

自然穩定的實物貨幣

貨幣的主要功能就是作為交易媒介。不過除此之外,貨幣還有其他作用,包括保值和當作計算單位;一個貨幣能夠保有購買力,並讓人願意留到未來使用,表示它有穩定的價值。

一個未經國家或政府插手,自然而然產生的貨幣秩序,我們稱之為市場經濟貨幣秩序;它無須國家任何的強制就能成立。市場參與者自發性取得共識,由他們認定某種特定貨幣,甚至多種貨幣,是眾人同意用來進行交易的媒介。回顧歷史發現,這些貨幣大多由金、銀或銅製成。我們曾在博物館看過那些古老的錢幣,許多甚至早在西元前就已經鑄成。而如果當時的人選用紙鈔,恐怕我們也看不到這些歷史古物。即使真有紙鈔,恐怕也只徒具歷史意義,因為史上無數次的金融改革,早讓那些紙鈔繼續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剩餘零。

這樣是否比較明白了?縱貫數千年沒有國家貨幣的出現,為何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選用貴重金屬作為交易媒介呢?讓我們再一窺歷史長河裡的實物貨幣群像,更可以發現這些貨幣有時不再是貨幣,只是作為貨物而已;但這些貨物因為頻繁地被交易,倏然化身成為貨幣或實物貨幣。這些現象的發生,完全沒有國家威權的介入。

那麼這些我們稱之為好錢的貨幣,究竟有什麼特徵呢?為何總是金子或銀子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貴金屬的產量有限,它可被分割、同質性高、可被攜帶與保存方便,成份相對容易辨認——還記得西部片裡常出現啃咬金幣的鏡頭吧?此外它沒有保存期限,並持續為人所需;最重要的是——這東西無法任人隨意繁衍。

我們假設這兒的貨幣是黃金好了,一個擁有好錢的經濟社會,其貨幣供給額若要增加,則必須添增新的黃金。無論古今,這都得費一番工夫才辦得到,因為黃金得從地底挖出來。而黃金的極大優點是,在人類歷史中,它的數量與其他新生產的東西相比,算是非常可觀的。

例如與小麥做比較,黃金無論年產量多少,都會被持續累積,不像小麥的收穫量會被消耗。過去一五○年來,全世界黃金產量每年成長百分之二,這成長率並不算多,但卻穩定。相反地,有個東西的成長率才稱得上是不穩定,那就是我們當今貨幣制度的貨幣供給額。

自歐元啟用以來,曾有那麼些年月,據歐洲央行所言,歐洲貨幣供給額年增了百分之十二(!),達到M3的地步。所謂的貨幣供給額M3,內容應該已算包山包海的等級了,包括現金、二年期的銀行存款、債券以及商業票據等。想想看,這個貨幣的購買力,也就是我們的購買力,有沒有可能變這麼高?這部分我們留待後文再敘。

隱藏危機的紙幣制度

行文至此,我們揣想,大家對於什麼是好錢有清楚的概念了。或許大家也忖度著,既然有好錢,難道也有壞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此先讓某人說說話,此人對錢的事情應該非常了解,畢竟他是德國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即德國中央銀行)總裁魏德曼(Dr. Jens Weidemann)博士。在二○一二年九月一場備受矚目的演說中,他這麼說:

那個我們隨身攜帶,以紙鈔與硬幣形式呈現的貨幣(作者註:他這兒指的是歐元),與實物貨幣一點關係也沒有了。自一九七一年美元廢除金本位制度後,貨幣背後便沒有黃金存量的支撐。換言之,當今貨幣與實物價值是不對等的。紙鈔是印刷出來的紙張——在座專家應該都明白,所謂的歐元不過是指一堆棉花——而硬幣,就只是鑄造過的金屬。這些紙鈔與硬幣能夠被大家接受,並在日常生活中當作交易媒介,除了因為它是唯一的法定貨幣外,最重要的是,人民信任它,願意用手上的紙鈔去購物,這才是一個貨幣會被採用的最根本基礎。

說的再明白不過,大家都讀到了:……與實物貨幣一點關係也沒有了……植基於人民的信任……真令人大開眼界,不是嗎?德國央行總裁公開承認,我們的貨幣不等於任何實物價值,它的價值完全來自於大家的信任。

大家是否還記得,二○○八年秋天,海波房地產控股公司銀行(Hypo Real Estate,德國的銀行,已於二○○九年被德國政府收歸國有)差點倒閉的慘事?事發當時,人們對這個貨幣制度的信心馬上動搖。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與財政部長史坦布魯克(Peer Steinbrück)一致認為,應該要給德國民眾一點保證,因為已經有人跑去銀行提領現金了。總理當時是這樣說的:我們在此告知各位存款人,你們的存款是安全的。

到底是什麼樣的錢,還需要政治人物出面掛保證?答案很簡單:就是壞錢。既然這樣,那下面的問題,相信你不用懷疑都會回答:如果是好錢,或者是實物貨幣,還需要仰賴政治人物的保證嗎?我們認為:當然不用。

我們當今所使用的貨幣,或說必須使用的貨幣,就是壞錢。而且並非由人們自發約定而來。我們的貨幣制度是一種純粹的紙幣制度,順道一提,全世界的貨幣都已相繼成為紙幣制度。最後一個與黃金有關的貨幣已在一九七一年時取消,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讓一美元可兌換一盎司黃金的事連夜消失。

由於美國當時債築連天,特別是越戰讓債務愈積愈多,很多民眾對美元逐漸失去信心,導致黃金不斷被兌換流出銀行的保險櫃。而為了不讓情勢愈演愈烈,美國政府別無選擇,只好斷然採取廢除美元兌換黃金措施。其實,透過減少國家支出的方式,應該也是贏回民眾信心的另一個選擇。但真的要撙節用度,想必國家與政府都會有千萬個不願意吧。畢竟,瓜分別人的錢(稅收),總比告訴收錢的自己人「從現在開始少花一點!」,舒服多了啊。

常見的謬誤

關於國家的貨幣處理歷程,相信沒人能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的闡述更加精闢。一九七○年代,他寫道:「國家對貨幣的整個操作史,根本就是一部連綿不絕的謊言與詐騙史。」

而這些所作所為,全是為了讓貨幣制度順利運轉,讓國家不用再多費心思照顧。並且他曾說:「大家以為法定貨幣的存在是必需而且重要的,但這根本就是一大謊言。我們的歷史早告訴我們,人類絕對有能力自發約定的使用貨幣。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放手讓大家自己來而已。」

或許大家看到這裡有話要說了,現代社會不一樣啊!當今的經濟發展需要新形式的貨幣與信用貸款,如此經濟才會成長呀!我們常聽到那些為國家與政府背書的經濟學者這樣大聲疾呼。不過,這說法也是錯的。任何經濟體,無論擁有多少貨幣供給額,其實都能活得好好的。因為,錢多並不代表能讓大家更富有。

經濟學家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1926-1995)在其著作《紙幣制度:國家如何摧毀我們的貨幣》(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有如下見解:

如果有天晚上,好心的仙子來到我們口袋裡,找到錢包與鈔票,然後幫我們把錢的數目變成二倍,我們就真的比現在富有二倍了嗎?應該沒這麼簡單。會讓我們感到富足的,是坐擁豐盛的物資,而會讓這種富足感覺受限的,則是資源的匱乏,特別是土地、工作與資金的有限。僅僅把錢幣的數量倍增,無法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一時之間,我們或許會有坐擁兩倍財富的錯覺,但其實,我們的錢只是被稀釋了而已……新的消費財與資本財方能真正提高生活水準,但新變出來的錢只會提高物價。

我們知道,實物貨幣的購買力會比當今的國有紙幣穩定,而且價值會持續上漲,這毫無疑問。不過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不是絕對穩定,仍然會有起伏。因為這與貨幣需求的波動緊密相連;這需求有時高,有時低。請大家想想看,經濟情勢令人比較不安的時期,人們是不是傾向先留住錢;這時,錢的需求會增高,但貨物價格就會下滑。而物價一直降,降到某個吸引人購買的點,人們不安的感覺漸漸消失,出手購買的動機就會增強。

而另一方面,在經濟不安感較低的時期,人們則傾向保留較少的錢在身邊,對錢的需求降低,物價就會逐漸上升。而物價如此繼續上漲,漲到某個大家覺得受不了的高點時,人們花錢換得物品的意願又會慢慢減少。如此來來回回,價格才能發揮它的警示信號作用。但現在因為央行把物價平穩作為它設定的目標,導致這個警示作用毫無用武之地。而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則是想藉由物價平穩的假象,來掩飾紙幣的購買力其實持續下降的真相。

再順道一提:未來是永遠不確定的,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而已。而也只有這個理由,讓我們還有必要保有貨幣。我們衷心希望,第一章就能喚起大家的動力,願意起身對習以為常的事務開始產生質疑。

本章的小總結

在沒有國家的介入之下,人們會自發地共同認定,何者是可以當作交易媒介的貨物,這個貨物在競爭過程中形成了好錢,並成為一個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而國有貨幣則是強制規定人民使用,並可任意改變其供給量——通常是增加供給額——這樣的貨幣就是壞錢。我們在此重申海耶克的論點:國家對貨幣的整個操作史,根本就是一部連綿不絕的謊言與詐騙史。針針見血!

 

本文授權自寶鼎出版/Philipp Bagus,Andreas Marquat《國家偷走我的錢:貨幣制度是障眼法,揭露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真相

coutry_steal_my_money國家偷走我的錢:貨幣制度是障眼法,揭露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真相

作者:Philipp Bagus,Andreas Marquat
出版社:寶鼎出版

圖片來源:st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