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商生意經:吃大苦發大財

lemonade-stand-656401_640

「能做別人不願做的事,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就能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這是溫商賺錢的經驗之談。

溫州地處中國「東南一隅」,隅就是貧苦、邊遠、相對封閉的地方,長期以來,溫州人就仿佛被遺棄在角落裡;再加上溫州一帶三面環山,一面是水,交通相當不便,即使到鄰近縣市也要翻山越嶺。這種不利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溫州與世隔絕的狀況。但天性不屈服於現狀的溫商為了突破這種封閉、貧困的生存環境,都具備一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溫州的生意經》一書中,作者曾介紹過:早在《隋書‧地理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永嘉縣,婦人勤於紡織,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謂之『雞鳴布』。」清朝陸進在《東甌掌錄》中記載得更加具體:「東甌一帶,婦女勤紡織,寒暑晝夜之間,雖高門巨室,始齔之女,垂白之嫗皆然。」

她們夏織苧,冬紡棉,晝夜之間,不僅自己織布做衣,還把織成的布拿到市場上出售。這種勤勞刻苦的精神,同樣也反映在農業、漁業、手工業等其他產業領域。宋代溫州知事真德秀曾記載:溫州農民「勤於耕作,土熟如酥;勤於耘籽,草根盡死;勤於修勝,蓄水必盈;勤於糞壤,苗稼倍長。」

明萬曆《溫州府志》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溫壤多泥塗,土性澆薄,民以勤力勝之。」今天的溫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奇蹟,備受世人矚目,正是得益於溫商這種勤勞吃苦的傳統精神。

有人說,小老闆靠勤奮吃苦賺錢,中老闆靠經營管理賺錢,大老闆靠投資決策賺錢。「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就是溫商早期創業的真實寫照。正是靠這種精神,他們才能在缺乏資源、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能迅速將企業的規模做強大。

西班牙華僑、西班牙三E公司總裁王紹基先生算是闖蕩商場的佼佼者之一。當年踏入商場時,他曾經歷了種種艱難、困惑、迷茫、無奈和掙扎。

生於浙江溫州的王紹基,曾在杭州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專攻指揮和管弦樂器。一九八五年,他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到馬德里謀生。初到西班牙,身上只有二十美元的王紹基做過餐館洗碗工、服務生,還到葡萄牙做小買賣。他在一家小小的成衣加工廠裡做熨衣工,度過了一生最困難的時期。擁擠的車間非常簡陋,白天在這裡做工,晚上也在這裡睡覺。

沒有床,就睡在從馬路邊撿來的破床墊上。馬德里的夏天非常炎熱,通風不良的車間氣溫有時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熨衣工手握滾燙的熨斗,更是熱得難以忍受。王紹基負責熨燙褲子,半分鐘必須熨好一條褲子,這在常人看來,的確是個又苦又累又緊張的工作。

但王紹基堅持下來,而且時常抽空到當地中國人辦的西班牙語學校學習。在西班牙,語言不通幾乎是所有華僑都遇到過的一個難題。不通當地語言,就等於是個睜眼瞎子,更談不上有什麼發展。西班牙語用途很廣,但卻非常難學,尤其是聽和說方面。西班牙人語速極快,不經過多年的苦學是聽不懂,也說不出的。經過苦學苦練,王紹基逐步掌握了西班牙語,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二十世紀九○年代初,幾年的苦心經營,王紹基創辦的三E公司已經成為西班牙進口中國商品的主要合作夥伴,而且從二○○三年起,王紹基又將經商的觸角伸展到新聞媒體方面,創辦了一家中文報紙《歐華報》,這使他的事業有了更大發展,人生也更加輝煌。

面對今天的巨大成就, 王紹基信奉的人生哲學就是孟子的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任何一位成功的商人都清楚,能吃苦只能算是入門的「必修課」,沒有吃苦的精神,在生意場上終將一事無成。

溫商有一句話:不懂受苦就不懂做生意。學會吃苦耐勞是生意成功的保證,溫商有不少人背井離鄉,轉戰各地,並且大都是攜家帶眷,這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本文授權自好優文化/ 黃亞男 《創業沒門檻

startup創業沒門檻

作者:黃亞男
出版社:好優文化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