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經濟:不對稱的經濟推動力

6815722579_ddf31e6719_z

不對稱的經濟推動力

兩個共依存經濟體之間的再平衡蘊含著機會,當然也有風險。前文提及一個重要的風險是「不對稱的再平衡」,即一個經濟體早另一方進行結構性的變革,中國會率先調整。

這有一部分是因為中國會進行策略性的思考和行動──而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非常清楚地表達它的再平衡策略,但也是因為中國的領導階層善於執行。一項策略通常會先經過冗長的內部辯論才確定投入,而一旦投入,中國的實行總是超乎預期,過去三十年的成長和發展紀錄不證自明。

現在,我們亦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新就任的第五代領導人,既著眼於維持社會安定且遵循務實原則,必能認清經濟模式轉型的重要:從外需支持的模式,轉變成從內需汲取更多食糧的模式。二○一三年初即有強烈的跡象顯示,中國的新領導人其實願意接受較慢的經濟成長,他們更有紀律地實行貨幣及財政政策這點,與過去積極追求超成長的策略,呈現鮮明對比。但唯有經濟變得更服務取向、更消費者導向,較緩慢的成長才能在中國發揮功效。

正如二○○八至一二年的國外衝擊成為中國的警報,中國經濟的再平衡也可以喚醒美國。那不是因為美國正在打一場追求經濟霸主地位的策略戰爭,想要步步進逼中國。這比較是出於必要的問題:美國必須想辦法資助本身儲蓄短缺的經濟。

隨著中國重新部署它的剩餘儲蓄來支援國內民間消費,美國將逐漸失去它最雄厚的外部資金來源,華盛頓必須嚴肅看待這種可能性。美國政治共識不相信中國可能減少它對美元的需求,而將其剩餘資產移往他處。「他們還能去哪裡呢?」這句嘲諷其實是我列席美國國會時親耳聽到某位參議員所說(不是鮑伯‧寇克),一字不差。那句無端仇外的反唇相譏沒搞清楚一個重點:對中國來說,那個「哪裡」不是將其外匯存底,投資組合變成歐元或日圓計價的資產,而是將剩餘儲蓄轉而挹注社會安全網和中國消費者社會的其他所有表徵,新的中國將不再像過去幾十年那麼需要美元了。

在這種情況下,失衡的美國經濟將難以避免長期利率急遽拉高,或弱勢美元的窘境。找不到其他出手闊綽的外資捐助人來緩和這種壓力,美國將別無選擇,唯有藉由提升國內儲蓄來填補外部資金的缺口。儘管減少聯邦赤字是這個回應重要的一環,但重建家庭儲蓄也有必要。唯有靠多存點、少花點,美國才能逐漸戒除超消費成長模式,無法持久的過剩。

誰先改變誰先贏

聽起來很痛苦,但中國捷足先登的不對稱再平衡,將決定美國的命運。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加快經濟轉型的速度,從民間消費轉向更有前途、更持久的未來成長來源。如前文提及,這需要更多儲蓄、更著重競爭力,在企業資本支出和出口業刺激新的成長,這固然不易達成,但萬一失敗,就是自我毀滅──美國將再也不到其失衡經濟迫切需要的機會。

在不對稱再平衡的劇本中,得過且過──這是最近幾年美國偏好的無為路線──真的不是選項。中國再平衡之決心必須視為已知事實,而這項轉變必將迫使它共依存的夥伴回應。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回應的性質。美國愈是抗拒本身的再平衡,弱勢美元和高利率的壓力就可能愈沉重。從共依存的觀點來看,一切可歸結為一個簡單的選擇──美國是想掌控自己的命運、把握新中國的機會,還是放棄掌控權、讓機會溜走。

美國不該將此視為惡夢。沒錯,不對稱的失衡可能會為利率和美元帶來壓力。如果美國聞風不動,什麼都不做──或者更糟的:試圖反擊──那它確將蒙受那些壓力的後果。但不僅於此:如果冥頑不靈地堅持舊模式,美國將錯過重新平衡的中國經濟即將提供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唯一的差別是,就這兩個共依存的國家而言,再平衡會有多快、多痛苦,如果再平衡是不對稱的,美國將飽受外來壓力而不得不調整。從策略(中國有而美國沒有的東西)的觀點來看,天平已經朝這個方向傾斜,中國有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改革開放可以帶來多少收穫。美國似乎仍無所適從,但這個故事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一個外來的衝擊,讓我們有更可靠的理由相信,中國正準備率先行動,朝再平衡跨出一大步。

 

本文摘錄自寶鼎/史蒂芬・羅奇《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23213128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作者:史蒂芬・羅奇
出版社:寶鼎

圖片來源:30268017@N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