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忘的靈活工作術:丟掉不需要的東西

book-pages-657165_640
逛書店看書時,常覺得「這本書似乎很有趣」就買回家了。但後來卻發生令人吃驚的事:為何家裡的書架上有本一樣的書?仔細回想,根本就是好久以前買的、還沒讀過的書。

一般來說,商業書、工具書是有必要才會購買的,所以不太會發生這種事;而因興趣擁有百本以上、卻多半還沒讀的小說類書籍,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只不過,這是個人的物品,所以通常以說笑方式帶過。可是,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就不是開玩笑能了事的。
若是向客戶再要一次已經到手的資料等,極可能失去對方的信賴,即使未到這地步,但因同樣的情況不斷上演,時間.金錢上的效率都會下降。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狀況似乎經常重複上演。

為了避免這樣情況發生,該怎麼做才好呢?

由於不清楚自己擁有什麼,所以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製作一份持有物的目錄。

我也曾挑戰這件事,但立刻遭受挫折,因為非常不切實際。一開始總會很起勁地做,但漸漸就會倦怠,甚至做到一半就想「以後再做」而中斷,於是根本不會再繼續下去。

既然如此,那就試著改變一下想法吧!

是不是因為會忘記擁有什麼的東西,所以一開始不要擁有就行了呢?這樣就不會發生忘記這種事了。

然而,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法什麼都不買,那麼是不是把擁有的東西減到最低限度就行了呢?因為擁有太多現在看起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所以才會搞不清楚身邊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將所有東西分成「現在或將來會需要的東西」與「已經不需要的東西」。把不需要的東西處理掉,就可以大大降低遺忘的可能性。

其實想要從抽屜中取出「不需要的東西」,比想像中還要困難許多。

因為我們會自動設定「不要的東西」,而非「不需要的東西」。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兩者其實一樣,只是說法不同而已,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別。

「不需要的東西」,是指從所有物品中取出需要的東西之後,剩下的才叫做「不需要」;而「不要的東西」則是明顯地不具需要性。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需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之間,有著「無法明確地判斷是屬於哪一邊的東西」。這種無法判斷的東西「不是不要的東西,而是不需要的東西」。

因此,丟掉這種「無法判斷的東西」,與丟掉「不需要的東西」有關。

 

(本文授權自「春光出版」,出處:春光出版/石谷慎吾《不健忘的靈活工作術:溝通、開會、企劃不再轉身就忘的10種工作技巧》)

adsfsdd8不健忘的靈活工作術:溝通、開會、企劃不再轉身就忘的10種工作技巧

作者:石谷慎吾
出版社:春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