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ipad-718411_640

針對很多欲學習的新領域,或是似懂非懂火候尚淺的範疇,我們會蒐集、閱讀文章,期望學習而後能知。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是「單篇閱讀」,但因文章篇幅有限,多半只能管窺一隅而無法盡覽全貌;也因為闡述主軸不同,作者取材多少有其偏重而易顧此失彼;更因為觀點有異,看法有衝突、矛盾之處也是所在多有。

對於有思考習慣的人而言,或許會發現單篇閱讀有其不完整度,或是不同文章的說法有所矛盾,而會「主動」蒐集文章集合起來一起讀,以求全盤了解、釐清衝突矛盾之處;但多數人卻是不求甚解、囫圇吞棗、「被動」的全盤接收,導致讀得再多卻都是單點、片段的「雜學」而已;有朝一日臨到用時,便顯得東拉西扯、令人一頭霧水。

這樣「被動式」的讀書方式,實是一種長期養成的習性。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方法不脫「老師教、學生聽」,老師一課一課魚貫講過,而後以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等方式檢視單點記憶的牢固度,長期以往便固化成「單篇閱讀、單點提取」的慣性。及至大學、研究所雖有類似「整合閱讀」的專題報告,卻因習慣不夠牢固,當進入職場不再需要繳交報告時,學習便又重回「單篇閱讀、單點提取」,書到用時自然支離破碎無法成套。

所以,要完整的了解一個主題的知識,必須要改為主動式的「整合閱讀」,亦即「一次讀多篇文章」,並且要「修枝剪葉」理順其關係,重新以一個邏輯組織起來,而形成有結構、有層次、有輕重緩急的「成套知識」。未來要運用時,相關的訊息便能提綱挈領、井然有序的被提取出來。

這個動作需要搭配我們在「五大習慣(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分析)」裡面提到的「整理」與「結構」的動作,大致包括下列步驟:

一、提列重點,歸納分類:兩篇以上的文章一起閱讀時,彼此間會有一些論述(或元素)是共同的,有一些則有是互補的,有一些則是截然不同的,更有許多是屬於枝枝節節的描述性文字。此一階段就是去除枝枝節節的描述後進行歸納與分類(grouping),提列出重要的論點(key element),以利於下一步的彙整工作。

二、找出矛盾,充分釐清。在咀嚼、理解文章內涵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甚理解或矛盾之處,其實多半是自己「略讀」而未能深度理解的緣故;只要加深思考與理解的深度與頻度,便能發覺盲點而更正錯誤。倘使深度思考後矛盾仍舊存在,此即要進一步鑽研之處,也是產生新知或提升認知層次的機會。

三、找出各分類的概括名詞。每一個分類都有其「物以類聚」的「共通特質」,依這個共通特質用一個「概括名詞」來描述之,才能便於論述或是推論。概括名詞就是「總結」的意思,所以多屬集合名詞(譬如蘋果、香蕉、葡萄的集合名詞就是水果)或抽象名詞;這是最為關鍵但易於忽略的動作,倘使未能做好,無法進入最後的理順邏輯的動作。

四、理順邏輯。理順各分類之間的因果或邏輯關係,使其整合成一組完整的論點(形成「成套知識」),串連分類之間的邏輯,就是概括名詞之間的邏輯關係。邏輯關係有很多種,不論是依據「重要性」、「因果關係」、「推論(演繹)」、「結構」都是邏輯,都可以作為重新串連的「連接線」。

整合閱讀是要能做到全盤了解、系統思考的基礎,火候愈高,愈有助於更高層次的思考與規劃工作。所以,演練整合閱讀,就在培養「整合能力」;擁有「整合能力」,便能運用於整合各種範疇的事物,這也是要能晉升到管理階層甚至高階領導人最重要的一項能力。

從上所述可知,整合閱讀是提升整合能力最簡單可行的演練方法。尚未建立整合方法的同仁,為了避免選題過於發散、取材失焦導致成效不彰,初期建議先透過公司內部「主管能力整合閱讀」的主題與指定文章,搭配「導引思考問題」,以「依題目找答案」的方式來演練。

隨著方法的熟練與火候的提升,工作本身就會產生源源不絕需要整合的題材,而且材料的篩選也將更為精準,成效也將愈發顯著。

 

※本文選自【聯強EMBA】,作者為杜書伍,現任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更多觀念分享文章請上Facebook《杜書伍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