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練習,發現人生未竟的風景

alone_practice

作者簡介:
黃相旻,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首爾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是韓國第一位引進表情諮商法的心理學家。摒棄艱澀難懂的專業用語,以通俗的大眾語言來解釋及分析心理學論述。他的研究從心理學跨足至社會、文化、經濟、日常生活等領域,有心理學界福爾摩斯的美譽。

學習與孤獨相處,是尋找自我的唯一方式,所有在你人生中折磨你的難題,答案都存在你的內心,只有學會獨處,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也才能找回自我。

先能獨自站立,才能與人並肩

我們總是以為,如果要與人相處融洽,就必須處處配合對方,不可以讓對方討厭自己,這社會上有不少的人都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在與別人相處,但這卻是不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處處配合對方的結果,就是讓自己成為了一個Yes man,只知道要配合別人,卻不懂得拒絕別人,然後將自己大量的時間拿來配合對自己來說不重要的人身上。

如果時常擔心害怕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害怕自己會吃虧,然後時常去討好別人,就會無法為自己真正地活著。

主體性就是人生運轉的引擎

所謂主體性,就是不管他人如何評價,始終都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待自己。
—— 黃相旻,《獨立練習,發現人生未竟的風景

如果想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必須好好了解自己一番,人生是好還是壞,都由個人的主體性來決定。只有客觀的看待周遭的問題,找尋真正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只有在了解自己是誰以後,才有辦法發現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主體性,就像是一艘船的羅盤一樣,指引著這條船前進,一旦少了主體性,便會迷失自我。

擔憂只會引來更多擔憂

一個人只要充滿擔憂的心,即使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他也會把事情想得很嚴重,一旦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反而更容易度過周遭發生的事物。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恐懼和不安,尤其在出了社會以後,這樣的擔憂會更深,當你因為擔憂而不敢前進時,人生頓時就會失去了方向,然後就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裡。

試著順從內心而活

我們無法順從自己而活,大多是因為外在環境所導致的,我們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太過擔憂他人的期待,這樣就會讓我們變得不像自己。

為了在人群面前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我們偽裝了自己,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做些表面功夫,掩蓋了真正的自己,等到日後對方發現時,就成為爭吵的導火線。

要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必須好好了解自已,學習自己一個人獨處。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比「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還重要,如何看待自己就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只有能夠認同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更多內容:獨立練習,發現人生未竟的風景